朱任慷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100-02
摘 要:作业环节是美术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课堂所学、教师课堂所授的一种重要考察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业形式的创新,对学生艺术性成长本身具有很大的助力。因此要摒弃以往依葫芦画瓢的作业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天赋秉性,采取阶梯式分层、独立、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布置与训练,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作业;生活化;走心;走情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美术课程向来注重与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以及利用已有事物创造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美术源于生活,又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习美术应该走进生活、深入生活。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不断拓宽美术创作的视野,丰富美术创作的内涵,从根本上真正做到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提高其美术素养。
一、走心,从美术出发,到生活中去
从美术出发,联系生活,是将美术作业生活化的基础,也是掌握美术作业与生活链接的最佳切入点和最佳途径。引起学生与生活的情感共鸣,架起生活与学习创作的桥梁,是美术作业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之一。
案例1:在介绍《熟悉的物品》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了书本上的几幅范作,讲起其中的一幅藤椅作品时,有学生忽然举手想要说些什么。我没有阻止他,只是好奇他在这个时候打断我,是想表达些什么呢?“老师,我经常帮我爷爷洗菜,我知道书上画的这个是包菜。”站起来的男生有些局促,颤颤地跟我说道。初一的学生多少都有些稚气未脱,他刚说完,安静的班级里像是投下了一颗石子,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都叽叽喳喳跟着喊了起来。“我爸爸有双鞋子和书上的也很像的。”“我们家客厅里的那束花,比书上的还好看。”或许这就是初一学生的可爱之处,要知道,到了初二初三,他们会变得更酷,更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互动。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接下来欣赏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的安排,告诉学生今天的美术作业就是让大家画一件自己小时候最熟悉的东西,但是在画之前,要请大家来回忆回忆、介绍介绍这件你小时候最熟悉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交流,一直是这个年纪的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地讲起了自己熟悉的物品,有的说自己收到的第一件生日礼物是一个洋娃娃,有的说小时候最喜欢的是一台赛车玩具,也有的说起他的爷爷给他亲手做的一把小摇椅。遇上全情投入的学生,看着他们将自己熟悉的物件讲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时,我明显能感觉到其他学生对他的描述产生了联想。
这里说一说那位最早打断我的男生,因为他的一句话,这节美术课与我预想的偏出了十万八千里,但是同样也是他那句话,让我在这节课上收到了这个班最生动的一次作业。他介绍着,慢慢就不再紧张,可能因为书上已经有了一张包菜的范画,他一直在强调着他帮忙洗的包菜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从叶子到外形,慢慢的,他所注意到的那些细节,又一次烙进了他的脑海,也烙进了其他学生的脑海。果不其然,那次的作业他不但解决了特征的问题,更是仅仅凭着记忆画出几颗细节分明、层次丰富的包菜,这样的作业是有灵魂的,是他们发自内心想要去完成的,而不是应付教师,也不是完成任务。其他学生的作业也大致如此,我的要求是讲讲自己熟悉的物件,与平时看到的那些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回忆的同时,就把能够区别于普通物品的那些细节,记在脑海之中。比如有说布偶的,她指明了那是个毛绒玩具,玩具的毛发如何精致,眼睛如何可爱,而这些正是学生作业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最好的细节。
听学生一一介绍完之后,我以那个男生的作业包菜为例,跟学生一起学习了用线,用明暗、素描的方式去描绘一样事物时所要掌握的技法,接着便开始一一巡视,指导每个学生的作业。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教学策略能决定教学实践的效果。而这一案例,恰恰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教学不应以灌输知识为主,更不是简单机械地进行技法的传授,而是要紧密地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学生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快乐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链接、互补的情境中,通过回忆、观察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各感官的直观感受,并在作业创作过程中通过思考、体验、竞争、尝试等方式,更好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激动、自豪。这一切都归功于临时设置的联系生活、巧设生活化作业的情境。
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则体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原本打算按照之前平行班中上过的模式再来一遍,却因为那个男生意外的举手而促成了一堂完全不一样作业效果的课。我恰当地把回忆儿时记忆引入美术课堂之中,学生从这些美好的記忆中不但回忆起了自己最熟悉的物件、玩具,在画面的表达上也有着浓浓的情感。我不但看到了他们儿时最熟悉的物品,也看到了在他们口中的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眼角那纵横的皱纹和被风吹起的缕缕银丝。在这个社会中,一节学生能从作业开始走心的美术课,比任何一节单纯地讲解技法的美术课都来得更感人,都来得更成功。这节走心的美术课,恰恰又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效链接。
二、走情,从生活出发,到美术中去
从生活出发,在美术中进行感知和体验,这为美术作业生活化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创作素材。当学生成为有心人,留心地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创作素材时,那么他的作业就一定会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从生活出发,对身边的人物、事物、景物留心观察、感知体验,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生活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
案例2:《装点生活》这节课的作业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我的作业要求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只要是以能把自己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的题材,都可以进行设计创作。创作内容必须是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家庭生活真实可能会实现的。第一课时作业收上来之后,满眼的斑斓、满眼的彩,翻到后面却看到了一个女生充满灰色调的作业,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设计的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见的物品——买菜的包包,同时她也是我所教授的十几个班级中,唯一一个设计了买菜包包这个题材的。究其原因,应该与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家境良好,学生并不是很熟悉每天的家务有关。并且现在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到菜市场感受热闹的气氛,也不会陪着爸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自然也就很少听到小商贩们各具特色的吆喝声,很少看到摩肩接踵的顾客争着挑选新鲜价廉的蔬菜的情景。
那个女生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妈妈长期生病卧床,平时靠着奶奶照顾着,这样的经历也使这个学生很早就开始独立起来,自己买菜做饭、洗衣烧水,这些苦痛给了她与别的学生不一样的观察、体会生活的感受。也难怪她的画面中到处充斥着灰色、失望、渴求等情绪。我自己画画多年,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画面中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绪,这个学生的天真与真实,似乎给了我答案。
第二课时我在展示作业的时候临时加了一个作业,让所有的学生都用黑白线条画一画给自己带来过悲伤的物品,利用他们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用各种线条绘制不同形状、情绪和节奏的情景,尤其是让学生回忆感受到悲伤的情景的一些细节。作业很精彩、过程也很精彩,我并不抱太大希望的学生分享环节,却意外地受欢迎,不少学生都愿意分享让自己悲伤的物品。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学生说是他身上的红印子,他告诉我们这是他考试没考好挨了父亲的揍留下的,印子虽然不在身上了,却留在了他的心里。在我的提议下,学生们开始一笔一笔描绘起那些对自己意义非凡却带着伤痛的物品。通过回忆、观察体会生活,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找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也学会了如何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亲眼看到有几个学生挂着泪珠画完了作品,甚至作品被泪痕晕染了墨色。
两次作业所体现出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后,我让学生们通过设计与创造回忆中能够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细节,用艳丽的颜色进行二次创作和填充。这是我单方面的祝愿,祝愿他们可以用绚烂的颜色将心中的伤痛抹去,祝愿他们通过将黑白的、充满悲伤的作品上色来学会面对伤痛和挫折,画纸终究会变得五彩,天空也终究会变得斑斓。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翻看那个忧郁的女生的作品,作品中是她和她妈妈在一起的样子,她推着坐在轮椅里的妈妈,天空挂着彩虹,树梢结着果实,这是色彩,也是希望,是她对她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学反思:两次作业,一次无明显情感目标地描绘装点生活的物品,一次却是有的放矢地描绘曾经让自己悲伤的物品。成长中带有悲伤属性的物品,是特别的、印象深刻的,是寄托着学生深深的成长烙印的。通过对比,明显感觉第二次的作业要比第一次生动、富有情感得多,哪怕那是悲伤。其实这节课的作业,已经偏离了所预设的作业的范畴,但是却融入了心理学的因素,夹杂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及时调整二次作业要求的结果。学生总是习惯被要求表述和描繪美好的生活,似乎大家都不在意他们在成长过程所经历过的悲伤与难过,这次的二次作业恰恰让学生们自由地表达和描绘了他们深藏在内心的内容,最后的色彩再创作,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压力得到了释放。
可以想象,生活化的作业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绘画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发展。所以学生的作业质量在整体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而且生活化的作业本身就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坐标,学生逐渐懂得优秀的创作首先应该走进生活。观察感悟、大胆创新、追求原汁原味且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已经成为学生创作的方向。
三、结语
这两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案例,仅仅是我在初中美术作业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业形式创新的实践研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就是因为这一点一滴的真实感人的细节,使我见证了一段段真实、执着的美术作业的创作过程。教师的研究必须源自真实的课堂,教师只有真正立足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超越,才能开拓创新,进而使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美术正是从最平凡的生活中而来,不但要取之于生活,更应该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用美术知识将这些美好回馈给生活。
参考文献:
[1]陆一黎.激发兴趣 彰显个性——“基于审美与创意的递进式美术作业设计”的教学探析[J].中国美术教育,2012(6):23-25,29.
[2]刘 山.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策略与美术课堂作业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朱海云.试论初中美术作业设计的创新[J].成才之路,2016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