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让学生插上学好语文的翅膀

2018-02-26 13:39童贤跃
教师·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对话故事情节想象

童贤跃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41-01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如果把听故事和讲故事运用在语文课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更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语文课中的故事课,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讲好故事呢?这是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故事情节;想象;语言;对话;动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故事情节是框架

无论哪种故事,事件都是它的核心框架。儿童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情节本身,所以故事课的基础教学内容应该是故事本身。例如《哪吒闹海》这个神话故事,哪吒为什么闹海、是怎么闹海的、闹海结果如何,這些是故事的情节框架,在框架之外,还要补充故事的血肉。故事情节清楚才能保证讲得流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弄清故事情节更为重要。如《司马光》一课,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怎么砸缸的(关注动作),砸缸后小伙伴们又说了什么,大家心情如何,这些是故事的主线,教师应先帮助学生理清楚,建立故事框架。只有框架搭建好了,故事才能讲得流畅。

二、想象是血肉

想象,使故事内容充实丰满、有血有肉。在故事中加入想象,会增加故事的魅力。例如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那时的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第一次滥竽充数的心情,当听说齐闵王要一个一个听吹竽时,南郭先生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充分扩充,使故事丰满。如在上《蜗牛的奖杯》时,可让学生想想蜗牛整天背着奖杯,其他的小动物是怎么劝它的,而蜗牛心里又是怎么想的,这样通过心理活动和想象,不仅使故事生动,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语言是灵魂

讲故事的语言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恰当的语言、语气是故事的灵魂,也是语文故事课的教学重点。首先,要用生活化的语气而非朗诵腔来讲故事。开始讲故事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急不缓,比如学生讲故事能用舒缓的语气说:“从前啊,有一个……”那就说明他已经把握了故事的基本结构与讲故事的基本语气。其次,讲到激烈之处,语速加快或是语气随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揪住听众的心,吸引听众,则讲的故事一定精彩。如讲到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学生语气表现出对东海龙王父子之憎恨情感,同样可以调动听者的情绪;在讲到哪吒与夜叉战斗时,只轻轻一闪就躲开了,并且大败夜叉,表现出哪吒高兴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把听众带入角色。低年级儿童讲听的故事可以选择有重复的结构或节奏的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让听者猜猜情节的发展。有时候,互动也可以大大调动讲故事的人和听众的兴趣。当故事中出现可能是学生从来没见到的语言因素,比如词、短语、句式等,可以用停顿、重音等方式凸显,提高课堂的关注度。讲故事时尽量要求讲故事的人声情并茂、态势语丰富。

四、对话来辅助

课本中的故事很多是节选,因为篇幅的限制一些精彩部分会被简化,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想象,把人物对话还原。如《九色鹿》一文中只说调达起誓,但却没有起誓的内容,此处就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加入对话,其实就是深入人物角色的内心体验中,在体验中明白善恶、懂得是非。

五、动作添趣味

故事是具有表演性质的,恰当的动作会使故事生动有趣,使学生更易于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哪吒三闹东海中,有几处动作把哪吒的机灵表现无遗,如闹东海时的“一摆”、对战夜叉时的“一闪”、对战三太子时的“一纵身”,如果讲故事的人用上道具,边讲边演,效果就会很不错,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动作的模拟,讲的人和听的人都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哪吒的机灵善战。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学生就会把故事讲得饱满、有血有肉,听众就会陶醉在故事中。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故事课常常以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为主,这样很难让学生产生亲历的体验。笔者认为可以这样:一是教师给学生们讲,采取传统的办法,教师坐在中间,学生围坐,簇拥着听教师讲故事。这样,讲故事的过程中就会有眼神与言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亲历体验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角色、内心语言等。二是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以编排“故事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可依次讲给其他同学听。不管选用的故事是什么,篇幅长或短,都要求尽量声情并茂,投入故事本身,不脱离文本。

总之,让学生们投入故事中,体会人物角色内心体验,故事才能够讲得圆满,语文才会越学越有趣。

参考文献:

[1]梁 琳.让故事点亮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师,2016(6):9.

[2]朱艳玲,杜念华.“绘声绘色讲故事”课堂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5(8):42-43.

猜你喜欢
对话故事情节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