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玲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33-02
摘 要: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语言的学习、感悟和运用,通过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而实现会用语言去表达、交流,提高语文能力。文章作者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例,扣住“怎样表达”这一核心环节,从以下三点着力:着眼整体,扣“点”引线;关注细节,以点带面;立足语言,学习表达。作者主要通过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挖掘言语的秘妙,走入文本的内核,既领悟了意,也习得了言,真正实现了“言意共生”。
关键词:整体;细节;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过于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往往忽略了“怎样表达”这一核心环节,得“意”而忘“言”。教师在盲目地教,学生在盲从地学,总是在原有水平上进行反复的操练,所得甚微。最近笔者总结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病”,提出了“从言语形式入手的文本解读及实践”的研究,从文本“语言表达”的亮点入手,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例,谈谈如何从言语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去學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一、着眼整体,扣“点”引线
《装满昆虫的衣袋》以“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这条情感主线贯穿文本始终,通过两个典型事例(抓纺织娘、捉甲虫)来诠释“喜爱”,真实、情浓,而且首尾呼应,亦是“尽美”之作。那么,如何从整体入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呢?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法布尔的典型特征,也是“文眼”,教学时以此切入,找到文中直接描写法布尔衣袋的句子,初步体悟法布尔鼓鼓的衣袋中装的不仅是昆虫,更是他对昆虫的喜爱,做到整体把握文本。同时以此为突破口,再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着迷”“迷恋”“痴迷”,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后,再抛出一个话题:“这三个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将这个问题贯穿在文本品悟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文本,走进法布尔。
这样着眼文本整体,紧扣课题找出文章主线,能够使学生立体地解读文本,渐渐走入文本的内核。
二、关注细节,由点带面
文本解读应着眼整体,从细节入手,以点带面,读出文本特有的语感,读出语言表达的亮点,由言入意,既读出文本的内涵,也习得言语表达的方法。解读《装满昆虫的衣袋》时,笔者关注到以下几个细节:
1.环境描写作铺垫
【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
这是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法布尔居住环境的一段话,表面看起来与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关系不大,实则密切相关。此处的环境描写为进一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作铺垫,也自然引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铺垫出昆虫对法布尔的人生意义非凡,且与结尾呼应: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教学时笔者通过比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摘录课堂片段: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村子?
生:村子的环境很美,小溪纵横,花草丛生。
生:村子成了小动物的天堂,我仿佛看到了许多自由自在的小动物,野鸭、甲虫、蜗牛……
生:这里是小动物们的世外桃源。
师:课文描写得好,你们说得更好!这段话写的是法布尔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环境描写。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去掉,你们觉得呢?说出理由。
(学生自读课文,比较朗读思考,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我们组认为这句话不能去掉,如果法布尔生活在城市,还会成为昆虫学家吗?这样的居住环境和他取得的成就密切相关。
师:我听明白了,是他生活的环境成就了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哪组还有补充?
生:我们组认为这样的生活环境才会让法布尔喜欢上昆虫,进而走进科学的殿堂。
生:我们组认为这句话能够衬托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他们小组认为环境描写是“衬托”的作用,还有不同观点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不是衬托,而是铺垫。
师:说得真好!(教师板书:铺垫)这样的环境描写为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作铺垫,也为法布尔的人生作铺垫。
教学这样的环境描写,既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也要与文本中的人物联系起来品读,感受作者表达的妙处,并学习运用。
2.词语辨析入文本
课文围绕“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这条情感主线展开叙述,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喜爱”上,而是通过三个关键词“着迷”“迷恋”“痴迷”渐次深入。这三个词在文中既是独立的存在,又是有机的整体,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让我们读到一个对昆虫越来越“痴”的法布尔,实现了由词“读”人的目的。
【着迷】法布尔生活的环境让他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着迷到三天一直在关注一只纺织娘,着迷到每天放鸭子的时间却成了与昆虫亲密接触的时间,着迷到昆虫都成了小宝贝,着迷到总是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正是因为他的着迷,昆虫成了法布尔的全部。
【迷恋】观察昆虫世界以及捉到小虫子的高兴,被迫丢掉“宝贝”的难过,被父母责骂后对昆虫一如既往的爱……教学时,抓住“抓纺织娘”“捉甲虫”两个事例,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如痴如醉。在品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高兴是因为昆虫,难过是因为昆虫,他已经深深地恋上了这些小家伙,再也分不开了,这就是“迷恋”!
【痴迷】结合文本,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读”法布尔,领会到不但父母的责骂改变不了法布尔,贫苦的家庭生活也改变不了法布尔,别人的冷眼仍改变不了法布尔,他对昆虫的执着精神从未改变过,他用40多年时间观察和研究昆虫,又花了30年时间写成《昆虫记》。70多年啊!他用自己的一生走进昆虫世界。此时学生理解“痴迷”则是水到渠成,也深刻地领悟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这句话的内涵。
通过这三个词语的辨析,不但逐步深入了文本的内核,也让法布尔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呼之欲出!
3.有趣描述激创作
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欣赏《昆虫记》中一个描写海底世界的片段,品读玩味其中的精彩句段,并结合图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当然,文中也有这样的语段,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甲虫、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昆虫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他们也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如果能让他们动笔记下来,说不定会成为又一个法布尔呢!
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上语段,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去阅读《昆虫记》,并观察自己喜欢的小昆虫,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撰写出属于自己的《昆虫记》。
三、立足语言,学习表达
1.动作露真情
我们常会慨叹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也会说“准确、生动”之类的套话,可他们并不一定能真正意会到妙在哪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呢?本课中,法布尔在父母的责备下,把小甲虫放进了垃圾堆,从“放”字中可见小甲虫在法布尔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见其不舍。教学时,笔者也是抓住“放”字展开教学:
师:在父母的责骂声中,法布尔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里,我们通常往垃圾堆里放东西会用什么词呢?
生:丢、扔……
师:那这里的“放”能不能换成这些词呢?
生:不能,“放”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舍得。
生:法布尔轻轻地放进去,不损伤这些小宝贝,等父母生气过后还可以再捡回来。
生:我觉得用“放”更能表现出法布尔的不情愿,这些是他心爱的小宝贝。
师:一个“放”的动作能够折射出这么多复杂的情感,可见不可替代。
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流露真情的动作,教学时引导学生品析体味,既体会到词语中流露的情感,也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2.标点会说话
标点符号除了能够标示句中的停顿以外,它也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本课的“!”尤为明显,笔者摘录这样几处: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嗬,真漂亮!”】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课堂上,笔者通过以下四步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让标点也会说话。
第一步,自读句子,体会句中包含的不同情感。
第二步,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关注句子中的“!”,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步:比较朗读。一是将“!”换成“。”,与原文对照朗读;二是把这几段话放在一起比较朗读,体会标点符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第四步:学以致用。教师提供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用“!”表达不同的情感。
3.提示语有秘妙
提示语在人物对话中有重要作用,有前置、居中和后置三种。本课中有两段人物语言,一处是提示语居中,另一处前置,两段话表达的意思相似,情感力度却差别很大,放在一起比较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习得一些表达的技巧。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这两段话都有提示语,但位置不同,既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变化美,也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提示语居中,这样的表达更能表现出父亲的怒,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应在学生体悟的基础上再提供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模仿练习,灵活使用提示语,并且让提示语巧妙地发挥其表情达意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孙双金.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