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兰考热流滚

2018-02-26 00:20鲁献启
时代报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兰考县兰考焦裕禄

鲁献启

“凡是过往,皆有序章”“粉碎四人帮”,改革的春天到来了,热流在中国大地滚动。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进程以来,弹指一挥间,河南省兰考县的农村改革已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全国都知道了兰考县有一个书记叫焦裕禄,是多么的好,让全国都知道了兰考县的群众是多么的穷。人们多少年后还清晰地记得通讯中写的:“横贯兰考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一批批兰考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蜷曲在待发的火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景象啊!”正值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刚刚开始不久,“文革”的风暴到来了,“十年动乱”的兰考更是雪上加霜,群众生活“红薯干是主粮,鸡屁股是银行”、“堂堂七尺男子汉、不如母鸡下个蛋”。只能长期“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1978年3月,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对人们来说,应该是美好季节,但是,对兰考的广大农村来说,却是青黄不接、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一般贫困的家庭,都是把少量的粮食留给妇女、青壮年在家吃,而老人、儿童则外出要饭。过了正月十五出去,直到麦收前回村。在那特别贫困的村户,青壮年也外出要饭吃。群众中流传着:“前刁楼,后左寨(兩个村一个大队)鸭儿嘴,盐碱片, 卖土盐,推小车, 还有一百零八个光棍汉。”第四生产队62个青壮年劳动力,经常外出要饭的就有48人。

对于兰考县的贫穷可以找出不少原因,但在这种种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是政治运动太多,大运动套小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来。“反右派、共产风、拔白旗、反右倾、小四清、大四清、接着来了红卫兵、人人心害怕,生产咋个会上升。”有个生产队,一年换了7个队长,谁会有心去抓生产。二是受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违背按劳分配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干活大呼隆,报酬一拉平”“出勤不出力,同样分东西”,所以干起活来是“你来我也来,你纳鞋底我打牌,你走我也走,反正工分七、八、九”,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陇海铁路两侧,大部分土地是沙土地、盐碱地,尤其是城关公社的一些村庄,过去被叫做“外流基地”“要饭窝”,当时贫穷的程度使人很难想象。

泡桐、花生、大枣,历史以来,都是兰考的“三大宝”。

枣树,说是集体的,年年集体收不到枣,社员也收不到枣,因为社员得不到实利,不等枣长成,枣红圈、发青泛白时就敲打光了。说到过去生产队里种花生的情况,简直更是让人不能相信。生产队里买来花生种,先得找人剥花生皮,制度是不准带小孩,而且都得关在一个院子里,两个人得面对面坐,互相监督对方,临走还得漱漱嘴,看谁嘴里吃花生没有。下种的时候还得把花生米拌上农药或肥料,防止种下去被人刨吃。当花生刚刚长到分出皮肉、有果仁的时候,花生棵已经被抠得转了轴儿、空空如也。

队里那些枣树不包下去,“大家的东西大家吃,大家拿”,派多少人看管,立多大的罚约都无济于事,到头来还是收不了几个枣子,只要一划开包下去,一说哪几棵枣树归哪户收了,立时就没人再去摸那枣子了,不搞承包,就很难收到花生、大枣。为了群众的利益,县委支持城关公社,搞点“特别办法”,为全县闯出条路来。县委主要领导毫不犹豫地说:“你们包吧!上面怪罪下来,我们担着。”这样一来,花生和枣树分包了下去。秋后把花生包到各户种的生产队,每亩达到300多斤,而没有包到各户种的生产队,亩产最多的100斤,有的只有几十斤。枣树分包各户管理后,全公社收到60多万斤,往年没承包时全公社只能收到6000多斤。根据花生和枣树承包的效果,公社决定又把玉米、红薯、棉花等这几项农作物也分包到户,联系产量,计算报酬。

兰考县“包产到户”的消息很快传到省委,社会各界看法不一。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到兰考调研,听取了县委推行生产责任制的汇报,亲眼看到了农民家中成囤的麦子和群众喜悦的心情,非常高兴、满意。明确指出:“这是改变特殊贫困地区的好办法,路数对头。”要求兰考各级党组织发扬焦裕禄精神,力争三年内把旱涝、风沙、盐碱治理出成效,粮食生产翻一番,尽快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使人民尽快富起来,过上幸福生活。

1979年底,兰考已有80%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比1978年增长近两成,达到了2.8亿斤,增长率为19%,实现了粮食自足有余,还破天荒地向国家贡献了110多万斤。油料总产达到1167万斤,比1978年增加2.7倍,上交国家花生500多万斤。1980年,兰考夏秋两季收获粮食3.1亿多斤,结束了20多年来长期吃统销粮的历史。

河南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迅速发展,兰考大包干的显著变化,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1981年元月,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来到河南考察,兰考一位农民掀开自己的上衣,摸着肚子,拍拍肚皮对中央领导说:“办法好不好,肚皮是记号!”

农民群众对包产到户的普遍实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之情,老百姓欢天喜地说:过去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盼着大年初一能吃一顿饺子,一次白馍;现在是“白面汤、白面馍、红薯干子换酒喝,光棍汉子娶老婆”。过去的“要饭户”“救济户”,变成了“存粮户”“存款户”,人人喜气洋洋,个个精神焕发。

著名诗人苏金伞在1981年深入兰考采访后评论:真正救了兰考52万人民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央的两个农业文件。真正使县委能在群众中建立起威信的,是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正如兰考群众所说的:“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40年来,兰考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兰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化改革再加速,转型发展创新路,全县上下,撸起袖子大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群众得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经济发展最快,可以说是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

2017年,在兰考摘去贫困县帽子之际,我应邀又一次回到兰考,所见所闻变化之大,令我激动不已。

今日之兰考农村,泡桐枝叶繁茂、百花争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人健身、有人闲聊,一幅安居乐业、太平盛世景象。昔日穿得暖、吃得饱,已变化为穿得美、吃得好,昔日拆草屋盖瓦房,已变化为住楼房装空调。那些背井离乡的艰辛,泪眼婆娑的离别,串百家门、要百家饭的辛酸与尴尬,早已淹没在40年改革的洪流之中。

今日之兰考县城,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繁华富丽,小县城之气象渐消渐退,平添了几分现代化都市的装束;兰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靓丽过,谁也想象不到在昔日的黄沙岗、内涝洼窝、盐碱地上,有些地段的建设和环境,竟能与郑东新区相媲美,谁也想象不到党的“十九大”,兰考人民、兰考干部、兰考党员的代表能走进人民大会堂,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兰考人民的精气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涨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今天,兰考变了,雄浑的黄河故道更为壮美,正逐渐成为人们就业的福地,生活的乐园。兰考人民有足够的自豪告慰他们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兰考人民有足够的自豪回报他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信心满怀的兰考人民,在全国率先脱贫之后,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

(作者为河南省民政厅原常务副厅长、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兰考县兰考焦裕禄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
又访兰考
论兰考县脱贫攻坚经验及其当前中国时代价值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焦裕禄
《走进兰考》:小人物故事展现大时代变革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走脱贫之路是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兰考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