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有自身的内在驱力和目标追求,又有外在的政策引擎和现实需求;高等教育理论、现代职教理论、语文本义理论和系统理论是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解构传统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重构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建立并运行知识、能力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教学系统及模式,是高职语文课改的基本路径;实施由口才训练、应用写作、阅读训练和职业人文经典诵读四门课程组成、契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职业语文课程体系,全面锻炼学生职场听说读写能力和系统培育学生职业人文精神,能有效解决高职语文教育遭遇的多种难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语文本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11
作者简介:林亦农,男,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和中国古代文论。
一、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有自身的内在驱力和目标追求,又有外在的政策引擎和现实需求。
1.高职语文教育的内在驱力使然
新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课程类型不明、性质不清、定位不准、价值取向含糊、内容体系与职业教育不相契合、课程建设路径缺乏整体性、课程评价单一性、学生职场听说读写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职业人文精神缺乏系统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系统改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在动力。
2.提升高职生职场语文能力的需要
高职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语文素养和能力。然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母语水平堪忧已是不争之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切实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广大高职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对提升高职生职场语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政府对如何发挥以汉语为主要载体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视。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将高校开设语文课写入了国家文化发展纲要。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3]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和动力引擎,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相应要求。
4.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传统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以文选为载体,或以文学教育为主,或以人文教育为重,既不全面,也欠深度,其弊病影响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成为职业型人才成长的瓶颈。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和凸显高职生在职场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系统改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需求[4]。
二、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四:高等教育理论、现代职教理论、语文本义理论和系统理论。这四大理论,为系统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类型、性质、内容体系等问题拨开迷雾和指引航向。
一是高等教育理论。它探索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专门人才培养规律。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相较,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特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一样,开设的课程要有“高等性”——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而是高等语文。高等教育理论为高职语文课程规约了“高等性”定位。
二是现代职教理论。它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对职业性的追求,是高职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高職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为培养职业型人才服务,必须具有“职业性”。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以现代职教理论为导航仪。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熟悉职业语文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其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目标,制订授课计划。现代职教理论为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是语文本义理论。叶圣陶先生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阐释“语文”的本义,明确提出和积极倡导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学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构成“语文本义理论”[5]。高职语文教育是终身语文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有“语文性”(“语”“文”的有机统一)。“当代大学语文教育常脱离大学语文本身去谈语文教育,将大学语文教育中学化、非语文化或泛语文化,大学语文要么变成大而无边的人文教育,要么变成窄而深狭的文学专业教育,都是没有科学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贯穿其中。”[6]语文本义理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设置问题。
四是系统理论。系统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研究。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高职语文课程是一个有机系统,要有“体系性”。系统理论为解决高职语文课程“浅、散、杂、乱”问题提供了依据。
以上四大理论从程度、类型、性质、内容体系等方面给高职语文课程以高等性、职业性、语文性、体系性的科学、准确定位:从程度上看,高职语文是高等语文,不是初等、中等语文;从类型上看,高职语文是职业语文,不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术语文;从性质上看,高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从内容上看,是“语”(口头语言)和“文”(书面语言),是母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不是纯文学、人文、文化教育。总而言之,高职语文课程必须紧扣“高”(高等性)、“职”(职业性)、“语”(口头语)、“文”(书面语)四字逻辑,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语文课程的语文性、语文学科的体系性。
三、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摒弃学术语文取向,站位职业语文立场,解构传统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对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重新构建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建立并运行知识、能力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教学系统及模式,全面锻炼大学生职业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系统培育其职业人文精神,实现传统大学语文向新型高等职业语文的实质性转变。这是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略和基本路径。
1.解构传统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
对接职场语文能力体系,建立主要由口才训练、阅读训练、应用写作和职业人文经典诵读四门课程构成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才能整体解决传统大学语文定位不准、内容与职业教育不相契合等一系列问题。
口才训练课程着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可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基础理论和口才基础训练、通用口才的理论和实践训练、职场专用口才的理论与实践训练。阅读训练课程着力培养实用文阅读能力,可分为两大模块:阅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实用文的阅读训练。应用写作课程着力培养应用写作能力,可分为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通用模块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专业模块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两个模块教学,先通用模块,再专业模块,尤其注重专业文体的训练。职业人文经典诵读课程着力培养职业人文素养,可分为两大模块:汉语文经典诵读模块、职业人文经典诵读模块。第一模块内容为汉语文经典文本,要求内容广泛,涵盖文史哲艺,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第二模块针对高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之目标,将语文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前三门课程主要指向工具性,旨在系统提升高职生作用于职场的听说读写能力;后一门课程主要指向人文性,旨在引导高职生掌握人文知识,形成人文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境界[7]。
2.建立并运行知识、能力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教学系统及模式
口才训练、阅读训练、应用写作和职业人文经典诵读四门课程建立并运行由语文知识系统、语文能力系统、语文训练系统构成的综合教学系统及模式十分必要。“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来看,它是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组成的语文知识系统,听、说、读、写组成的语文能力系统,以及由各种技能技巧组成的训练系统的有机整体。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依托,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知识的支柱和归宿;而语文训练则是它们的纽带,语文知识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我们研究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语文知识的结构,而且要研究语文能力的结构,以及由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结构。一套科学的语文教材应是按照语文能力的要素和结构,组织相应的语文知识,设计恰当的系列训练,三者有机组合而成,并且每个要素又相对独立,各成系统。”[8]“这样使能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系统三者组成一个整体,以整体的功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9]“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技能技巧训练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10]
同样,高职语文课程只有使知识系统、能力系统、方法系统三者组成一个整体,方能完成其高等性、职业性、语文性和体系性的教学使命。
四、高等职业语文课程体系的实施与成效
笔者于2004年即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至2009年,相继发表《大学语文课程的二向三深研究》《大学语文教育三探》《试论大学语文的科学定位》《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五派主要观点述评》,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有了较全面的把握,但还没有找到有效解决高职语文教育及课程建设问题的“金钥匙”。2010年,笔者开始致力于高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年,笔者主持的“高等职业汉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校级教改项目。2013年上学期,项目研究报告引起学院领导重视,并向课题组提出了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动议和要求。同年下学期,学校基础课部大学语文教研室通过深入研究、讨论,选择了转向职业汉语系列课程的教改之路,限于课时,课程只开设1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汉语口才训练,第二学期开设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职业汉语阅读训练放在课外,由教师予以指导,学生自主训练;职业人文经典诵读由教师予以指导,学生自主晨诵。大学语文转向职业汉语系列课程的教改实践,关注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但也不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职业人文精神的培育。同年,笔者主持的“职业汉语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立项为省级教改项目,笔者负责的《职业汉语应用写作》和邓莉老师负责(后由王维伟老师接任主持人)的《职业汉语口才实训》立项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不仅较深入地开展了系列理论研究,而且较系统地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2015年8月,职业汉语应用写作和口才实训两门课程的讲义得以修订完善,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5年下学期至今,课程团队将编制课程标准、完善课程教材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加强课程管理、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和取得课改成果等有机统一起来,课程改革系统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成绩和明显成效。
一是理论探索和教改实践取得突出成绩。课程团队在《职教通讯》《语文学刊》《当代教育论坛》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公开出版职业汉语教材2部,建成课程标准明确、内容相对稳定的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获得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以及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湖南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协会等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一、二等奖11项,探索形成了以构建与实施职业汉语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而产生了明显效果的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较好推广价值的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方案和系列成果。成果从纵横两个方向系统梳理了高职语文在终身语文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提出“前大学语文、后大学语文[11]、语文知识本位课程、语文能力本位课程、语文精神本位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群、职业汉语课程体系”等新概念[12];将大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入职业教育,提出“围绕职业语文实践活动建构高职生对应工作世界的语文知能系统” [13]“高职语文教育必须服务生活与工作、对接专业与职场” [14]等新命题;提出了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发展性课程评价标准[15];突出“高等性、职业性、语文性和体系性”,形成了以职场听说读写能力系统培养和职业人文精神系统培育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构建了以应用写作、口才训练、阅读训练和职业人文经典诵读4门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高等职业汉语课程体系等。这些成果较好地回答了高职语文课程的类型、性质、定位、价值取向、内容体系、建设路径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
二是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紧密稳定,团队成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整体素养提升明显,多名成员分别成为中国写作学会、湖南写作学会等组织的会员、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
三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语文成绩进步明显,对课程满意度显著提升,课程改革前后对比数据鲜明(见表1、表2)。2013年下学期以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每年近6000名学生受益,受教学生多次在省级语言类赛事中获奖,多名学生因语文素养好、口才表达能力强、写作能力较突出被多家省市媒体单位录用,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四是课程质量得以提升,课程地位得以凸显。职业汉语系列课程的职业取向与高等取向结合了起来,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呈现先进性,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鲜明,应用写作课程和口才实训课程均成为学校精品课程。
成果产生较好影响。2016年,省级教改项目结项时,成果验收组在验收结论中予以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改革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汉语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主流,其成果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成果得到学校领导、高校同行认可。学校领导10余次向来校考察的各级领导介绍课改经验。多篇论文被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创办的“大学语文研究”网站(我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学语文研究专业网站)收录。《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程》《职业汉语口才实训教程》等教材适合高职教育,校内外师生反映较好。
五、结语
成果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应精准对接职场语文能力体系,进一步优化职业汉语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改进职业汉语系列课程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建设课程立体教学資源,继续增大职场语文能力训练篇幅,修订完善原有应用写作、口才训练教材,编撰出版阅读训练、职业人文经典诵读教材,巩固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强成果的总结提炼与理论升华,促进和扩大成果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31834.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5][7]林亦农.回归本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转向职业汉语的教学改革[J].语文学刊,2015(14):129-132.
[6][12]林亦农.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五派主要观点述评[J].学理论,2009(16):195-198.
[8][9][10]钟和诚.树立整体化的教学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120-123.
[11]林亦农.大学语文课程的二向三深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91-92.
[13][15]林亦农.职业汉语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的评价理论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职教通讯,2016(12):67-72.
[14]林亦农.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教学[J].教师,2016(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