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互联网,继而出现了“物联网”。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智能化的物物相连接的互联网.它是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下未来的智能图书馆必将发生质的飞跃和变化。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图书馆 发展趋势 信息交换 智能识别
1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事实上,物联网就是智能化的物物相连接的互联网;是可以在未来更多领域替代人类活动的网络智能工具。
也就是说物联网的核心仍然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把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延伸之后与信息、通讯等人工智能进行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原来有简单的信息交换,变成物体之间的相互联动,尤其在3D打印、无人驾驶等技术实现成功突破后,物联网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工具,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索过程中,但它的出现无疑将改变未来的世界,并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回顾人类发展的社会历史,人类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与创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划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近代人类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让我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试想如果没有蒸汽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交通仍然会在步行与马背上做文章,一日千里的概念就是神话。随后进入的电气时代、信息科技时代,人類进对于生物微观与外太空的探索逐步得到实现,人们生活的距离感越来越小,地球村的概念已经逐步得到实现,互联网的出现让一个个局域的个体得到互联互通,形成了全球没有疆界的无限网络,这就使得人们在交流思想信息的过程瞬间实现。
可想而知,每一次的变革,无疑都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对当今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物联网的进步是在现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结果,其技术层面也是在现有科技的深化与延展,最重要的是射频识别代码(RFID)的广泛运用,加上红外线感应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完善后的海量信息源运用,使得人们的信息交换、时时通讯、智能控制等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从而达到对于物品、目标的全称跟踪定位,可以实现人类理想的运行状态,也就是尽可能地利用这种工具为人类服务,并逐步广泛应用于整个社会。
这种智能工具的快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结果是,凡是能够替代人类劳动的智能化领域,在未来的产业化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以目前一些地区图书馆发展情况看,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显然已经扩展开来。
物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其关键技术有两条:
(1)物联网需要高科技的传感系统进行连接,这个传感器就是信息的源头,当我们把海量的传感器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互换、处理以后,传感器就像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判断,给出新的指令,从而实现信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模拟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互联网的信息时效性,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会按照要求不断更新数据,能够实现与人类一样进行的随时转换。
显然,作为物联网大脑功能的传感器是其实现智能化的关键,而随着这些技术在诸如机器人、无人驾驶、3D打印技术的突破,使得物联网的架构与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清晰。
(2)由于全球大数据库的采集建立与完善,使得物联网个性化服务正在日益变为现实。这完全得益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机器越来越具有人类智能的取向,能够胜任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各种不同图文信息、声像乃至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技术处理,得以适应人类千差万别的诉求,为整个社会提供甚至超过人们难以想象的服务。
特别是当无线网络、无线充电的技术发展以后,尤其是当代量子物理通讯技术的突破,互联网的概念似乎已经超出人类想象的空间,变得深不可测,这也许就是物联网后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
2 智能图书馆的概念
在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类历史文化传播、符号记忆与继承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象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伟大梦想的基础。所以如何向广大读者传播具有价值的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
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往往局限于土木建筑后的纸质图书采集、存储与传播,是传统的借阅与管理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大读者阅读习惯、生产生活的变化,显然传统图书馆已经不能满地大家的需要。
在硬件建设方面,建筑物与智能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的规划必须得到完善和落实:
(1)不能在老旧图书馆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结果就是导致图书馆严重滞后于现代其他行业的系统硬件,甚至连最起码的通风、恒温、保湿等基本条件都达不到,图书馆的起码功能自然就丧失了。
(2)在建设新的图书馆时,没有落实智能建设的规划方案,导致重复建设,人为地增加了智能图书馆建设的难度。
在这方面,有些地区在十几年前就做好了规划,并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得到很好地落实,作为智能管理的先驱者实现了初步的构想。相反,有的地区对于智能图书馆建设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了落伍时代的状况。
在软件建设方面,智能图书馆的核心就是将射频识别技术导入图书馆中,管理图书馆内书籍的位置、分布、流通及流向,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效率,图书馆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服务读者。
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包括射频识别自助借还书机,射频识别自助还书箱,射频识别电子侦测通道门,射频识别馆藏管理扫描盘点器,馆员工作站,射频识别书籍/DVD/VCD/CD电子标签以及图书杀菌机等,甚至达到无人值守、减少馆方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大大提高图书流通率。从图书馆管理学的角度看,传统图书馆从图书采购、图书发运、分类、上架、除尘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而且大部分是手工完成,这不仅导致劳动率低下,也容易出现低级的错误。比如在人工采集图书环节,面对当代浩如烟海的图书与信息,如何才能最大化的选取具有采购价值的图书与资料,单凭人工显然是很难完成的。如果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科技手段很快就能检索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价值图书与资料,然后完成采购运输等一系列工作。
值得说明的是,智能图书馆的概念与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在管理运营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必须具备人才的后备力量进行支撑。首先,从图书的采购、分类、借阅等一系列程序,都是在人工智能的框架下进行的,不管是公共大型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乃至小型的社区图书馆、街头流动图书馆,都体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有些小型图书馆甚至达到了无人值守的状态,就能完成一系列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其次,智能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的元素,其功能不仅能够服务于读者而且会远远超出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可以设想的是,人们未来在图书馆的活动除了图书与资料的服务功能以外,可能会衍生出许多具有社会价值的服务功能。
未来的智能图书馆既是历史资料的存储库,也是现代最有价值的信息枢纽,它必将承担起人们的精神诉求,完成人类文化繁衍与进化的历史使命。3物联网下智能图书馆的未来
人们对于物联网的认知是个渐变的过程,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概念。物联网实质上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的互联网技术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切换。这个过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完善的客观条件下完成的,是真实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是在互联网、传感器、信息处理等作用下,达到物体之间智能互联流通乃至交换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当代图书馆的发展在经历了计算机管理、数字图书馆建设、远程阅读技术运用等一系列革命后,真正具有智能图书馆概念的射频识别系统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己有十几年的历史。所以如何将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进一步引入数字图书馆管理中,使数字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得到提升,是目前智能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此项技术的引入必将引起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紙质图书的管理、借阅与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条码、磁条、射频识别、脸部识别、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运用,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近,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大量人工劳动将成为历史。
计算机芯片技术的发展,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试想一个拇指大小的芯片能够装下多少海量的纸质图书内容?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移动阅读、固定阅读器都是这一技术的升级带来的巨大进步。物联网的发展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通讯领域5G技术的快速布局,也为互联网、物联网的进步提供了数据通道和信息渠道。假如未来的量子通讯进入实际运用领域的技术得到突破,必将大大推进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事实上在智能图书馆建设中,始终不乏先驱与领导者。在这方面厦门、深圳、北京、杭州、上海等地都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北京的一些社区图书馆也陆续推出了射频技术识别借阅系统。
由此看,基于物联网、射频识别的智能数字图书馆一旦实现,无论是从软件还是硬件,都将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从国家技术层面上讲,谁占领了高科技,谁就具备了领先世界的水准与资格,国家与民族就有了希望。
物联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世界将一个精彩的智能世界。它将影响到人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并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类似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都在以颠覆性的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智能图书馆在不远的未来,必将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什么是物联网[Z].中国信息产业网,2009.
[2]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