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有目的的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准确辨别、准确扶助、准确管理的扶贫方式。我国自扶贫工作进行以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有一定的贫困地区人们,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发展滞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研究主要是在如何把农村扶贫的措施和政策用准,把扶贫资金和政策用好、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并健全和完善扶贫体制。目前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研究主要是在如何把农村扶贫的措施和政策用准,健全和完善工作和扶贫体制,解决扶贫资金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向贫困问题发出了全面总攻的号角,村级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沿阵地,责无旁贷,意义重大。
江都区S村共有444户家庭,共1496人,其中39戶为困难家庭,包含27户低保家庭,2户五保家庭。笔者为江苏省省派驻村工作第一书记,通过对困难家庭进行入户调研,结合第一书记的工作,从致贫原因分析、脱贫对策建议及长效机制构建三个方面,提出扬州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策。
1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以及原因分析与思考,S村贫困家庭致贫原因主要为:(1)以鳏居老人为代表的群体,这类群体在s村贫困家庭中占61.5%。他们由于年龄较大丧失了劳动力或无儿女,常年来没有经济收入、基本依靠低保或五保资金来维持生活。(2)受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体,这类群体占17.9%。他们由于家庭有成员出现重大疾病等意外情况,使得主要劳动力丧失或减少,没有经济来源,家庭无法承担经济重任或治疗的高额费用,从而突然陷入经济上的贫困。(3)受自然灾害、市场经济价格变动或人为经营不善影响而陷入贫困,这类群体占7.7%。s村有50户家庭从事水产养殖、种植等,具有投资成本大、管理水平高、受市场价格影响大等特点。(4)由于“精神贫困”导致的经济贫困,这类群体占12.8%。精神贫困主要是在缺少脱贫奔小康的勇气和信心,往往具有劳动力,但不愿承担家庭经济上的重任,而使家庭处于贫困群体当中。总体上,s村的困难家庭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所具备的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收入不高,这遏制了s村脱贫的步伐,使得脱贫速度慢,难度大。
1.1对贫困群体的特征与致贫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
现在对贫困群体的现状,即分类与占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重点并不在于了解现状,而是在于解决问题。即使用适当的方式,让农村的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要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就是必不可少的,搞清楚每一类贫困群体的特征与致贫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脱贫问题。
1.2以鳏居老人为代表的农村留守群体
1.2.1留守老人家庭数量很多、占比最大 并不是S村特有的现象,而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他们的的生活简朴,经济收入低,居住环境差,生活无保障,从事着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他们的精神生活极其贫乏,没有娱乐活动,在农村甚至遭到排斥。
1.2.2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年轻人进城打工,很多农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双亲,变成留守儿童,他们同留守老人一样,在经济与精神文化活动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与农村留守老人相比,他们的心理与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不善,他们长大后很容易出现缺乏足够的谋生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劳动的意愿,使出现贫困“遗传”下去,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2.3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能力与知识技能 由于缺乏足够的体力,使他们不但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甚至难以承担家庭之内的强体力劳动。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对自己的贫困习以为常。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使得传统的、以家族或村庄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与传统观念迅速崩塌,从人际关系与经济活动方面来讲,人从家族的“附属品”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人,从社会观念上来讲,家族观念变得越来越淡薄,开始提倡个人的自由,个人开始越来越少的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儿童以及帮助家族内的弱势群体的任务,这些现象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农村回归传统。另外,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这也是出现弱势群体及农村留守群体相关问题的原因。
1.3由于事故、大病等突发事件的致贫
由于事故、大病等原因,他们通常会面临巨大且紧急的开支,同时社会保障不力,会使已脱离贫困的农村家庭重返贫困状态,或是让贫困家庭更加贫困。突发事件还可能会造成家庭主要劳动能力丧失,使这类贫困家庭一方面面临巨额的支出,一方面丧失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这让他们的贫困雪上加霜。在家庭遭受重大的突发事件的袭击之后,会对他们得精神造成巨大打击,很可能会使他们精神不振,丧失脱贫致富的勇气与信心。
1.4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经营不善导致的致贫
有脱贫致富的能力与意愿,但缺乏必要的知识、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管理能力,导致经营不善。农村产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1.5由于“精神贫困”导致的经济贫困
有劳动能力,但无脱贫意愿。一般缺乏脱贫致富所必要的缺乏必要的知识、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管理能力。
1.6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合并同类项分析
在提出他们的贫困问题之前,还要对特点与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共性,合并同类项。主要劳动力流失或丧失,居住环境差,生活无保障,部分贫困家庭丧失经济来源。以农村留守家庭、受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体这两类贫困家庭为主。精神生活贫乏,教育无保障。包含所有农村贫困家庭,但农村留守群体特别严重。缺乏致富必要的知识、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管理能力。以受自然灾害、市场经济价格变动或人为经营不善影响而陷入贫困的贫困家庭为主。产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受自然灾害、市场经济价格变动或人为经营不善影响而陷入贫困的贫困家庭为主。精神贫困,专指“精神贫困”导致经济贫困的家庭。传统观念与传统社会崩塌的同时,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endprint
对S村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农村留守群体与由于突发致贫的贫困群体及由于缺乏劳动能力与经济来源的群体脱贫难度是最大的,是精准扶贫的难点所在。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经营不善等原因致贫的贫困群体占比虽然较小,但他们有劳动能力与劳动意愿,只要对他们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给予适当的支持与指导,就比较容易脱贫。而且他们的产业规模一旦做大做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地方性特色产业,可以对其他贫困户形成示范效应,并带动其他村民脱贫致富。因此,这一贫困群体的脱贫工作应当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至于由于精神贫困致贫的群体,我们应该发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愿主动的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脱贫对策建议
2.1确定精准扶贫对象
要着手解决脱贫问题,还需要首先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谁贫困?每一个贫困家庭的问题在哪里?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加细化。
2.1.1摸清家底,建立科学的检测体系及动态化的管理机制 村干部要入户调查,要充分了解本村的贫困户,全面准确地把贫困对象,锁定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头。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识别标准和认定流程,首先村干部应对于本村民村进行统一的人均纯收入测算,测算过程应保证客观真实;在测算工作完成之后,进行排序,将收入较低的村民纳入拟定帮扶对象,接着由村委会成立入户调查小组进村入户对申请的帮扶对象家庭开展实际情况调查和劳动能力认定;最后,依照调查结果,在村委会的牵头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申请村民逐户审核评议。
2.1.2识别过程中要注重公开透明,注重基层识别 基层的人民群众可能比基层干部更了本村贫困的具体情况,因此在识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透明程序。此外要注重识别的公开通明,向基层人民群众讲清楚识别的标准与识别出来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贫困人口确定的公信力。
2.2针对主要劳动力流失或丧失、居住环境差、生活无保障、经济收入低等贫困群体
2.2.1做好危房改造及搬迁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和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危房根据轻急缓重,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好危房改造及搬迁工作。在国家危房改造的标准上,利用扶贫结对帮扶单位,帮助困难家庭争取资金,做到有房可搬、该补则补、应贴尽贴的原则,切实落实危房改造、搬遷的工作。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异地开发、公租房安置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统一,在政策上给予贫困家庭支持和帮助
2.2.2创造公益性岗位 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岗位,这项工作可以与村组道路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相结合。
2.2.3与社会机构合作解决经济与心理上的困难 积极与学校、企业、社会公益性机构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定期开展帮扶活动,促进交流,引导社会机构了解并解决农村贫困户所面临的困难。鼓励定点、对口帮扶。
2.3针对精神生活贫乏、教育无保证贫困群体
根据村民的兴趣爱好,组织相应的社团。建立心理咨询师,积极主动解决村民心理问题。建设如农村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等娱乐场所,鼓励开办村镇书店,对村镇书店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开展如跨村跨社区联谊、讲座、学习班等交流活动。切实做好和重视教育扶贫。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加快建设落后贫困地区的教育办学基础资源,落实贫困户子女上学读书的优惠政策。落实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和贷款制度,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在高校校内公益岗位的优先安排、帮扶资金获得等,切实落实国家政策。
2.4针对缺乏必要的知识、技术、市场、信息与经营管理能力等贫困群体
分析本地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以及村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培训班。组织村民参观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请求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村生产经营的进行指导,特别是技术方面。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对点帮扶。提供信息服务,保障信息透明,帮助农户及时了解行情,销售滞销产品。帮助农村产业找准特色与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产业。
2.5针对产业规模小的贫困群体
2.5.1开办新型农村合作社 鼓励农户间合资经营,促进拥有不同的知识、技能与资源的农户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2.5.2鼓励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和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加快建设服务基点,引导供销合作社、邮政、电商企业的服务网络快速发展。完善贫困地区网购、缴费等服务功能,打通贫困地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依托村级组织,开展好电子商务知识普及、操作培训、网点服务等,为贫困地区开展好服务和农副产品销售等工作。
3长效机制构建
基于S村现状,通过建强组织,使得国家的贫困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教育引导贫困家庭,增强扶贫脱贫的发展内动力;引进国家和社会各级各项项目和资金的帮扶,科学治贫,推动基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创新科学参与、社会参与、政策参与,形成群众主力、社会合力、政府推力的长效机制助力长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创新科学参与,提高养殖科学性、持续性、高效性,进一步增大养殖的经济效益。s村四面环绕河沟,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河沟的利用率,科学管理与养殖,对于S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疑是“雪中送炭”。为此,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特地组成一批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以及草业科学方面的教授,来为地方脱贫提供技术方面的科学指导。
创新社会参与,集思广益,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让社会公益群体知晓和关注所在地区,统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积极利用省、市区开展的驻村工作第一书记的制度,与派出单位进行挂钩联系,利用好资源对接、人才对接,寻找到有利于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办法。广泛挖掘当地在外能人,积极与其联系,宣传好的农村政策,动员其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建立可信度高、有影响力的慈善基金,确定精准扶贫计划,公开公平公正的利用好资金,使得社会和在外能人更加有积极性的参与到当地的扶贫攻坚工作中来。
创新政策参与,中央、省、市(区)都已经对如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了明确的政策和规划。村级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攻坚力量,更要利用现有政策,创造性地运用到村里的扶贫工作,充分与加强基层党建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学习好、利用好政策的优势。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将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向上反映,合理看待困难家庭的返贫问题,扎实为困难家庭服务。通过科学、社会、政策的创新性参与,不断地融合与发展,逐步形成群众主力、社会合力、政府推力的长久机制。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大调研课题:攻坚与精准扶贫耦合机制研究(ZBGG201432);扬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王小龙(1980-),男,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