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露露+沈小瑞
【摘 要】从1992年到2016年,中俄贸易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俄经济在资源、劳动力、产业结构等方面互补性强,加之政府间的友好合作日益增加,两国政府的政治可信度进一步提升,使得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俄贸易;互补性;机遇
一、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中俄经贸规模不断扩大
中俄贸易额从1992年的不足60亿美元跃增到2014年的950亿美元,增幅超过15倍,虽然2015年两国贸易额同比下降了28%,为68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也跻身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列。2016年中俄双边贸易在全球贸易整体下滑的背景下,率先实现止跌回升。1月至11月,同比增长1.6%,为623.78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二)中俄经济互补性加强
从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来看,两国在资源、劳动力、技术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互补性。
1、资源互补性强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现在60%的石油需要进口,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俄罗斯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自然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丰富的铜、镍、锌、铝、钛等有色金属,钨、铂、锡等稀有金属。
2、劳动力资源互补性强
中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俄罗斯地广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莫斯科及周边区域,远东地区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劳动力短缺是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两国地理位置上的相邻,为开展劳务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目前,中国的劳务人员广泛分布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如农业合作,俄方提供土地,中方提供设备、技术和劳动力,进行农业开发与种植。
3、产业结构与科技领域互补性强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已经由最初的从俄罗斯引进技术的单向合作,转变成现在的双向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高铁技术、环保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合作。中俄科技合作已经成功突破磨合期,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
(三)中俄政治可信度进一步提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14年中俄两国国家元首进行了五次会晤,不断深化两国合作程度。2015年5月,中俄共同发表了《中俄两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推动中俄务实合作转型升级,重点推进能源、矿产、核能、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战略大项目合作,将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方跨欧亚大铁路建设有机衔接,进而将中俄双边关系推上了新的高度。
二、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贸易结构不合理
中俄双边贸易中,主要以能源和原料型商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不高,近年来,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主要以矿产品木材和化工产品为主。初级产品占据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地位,深加工商品的出口量比例较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等轻工产品为主。中俄之间原始简单的贸易结构不利于三国经贸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中方对俄贸易改变逆差状态,出现较大顺差
1992-2006年中国对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中方累计逆差423.86亿美元。2007年首现顺差88.1亿美元,2009年金融危机逆差 37.7亿美元,之后的2013年顺差额达到最高350.5亿美元。2015年顺差为342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表现出由工业制成品向初级产品转变的明显趋势。
(三)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问题严重
部分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过程中,由于自身资质不足,对当地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缺乏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和尊重意识,导致俄国国内部分民众存在反华情绪,对中国怀有仇视和敌视心理,这种民族主义思绪将严重阻碍中俄合作的有效推进和中国企业参与当地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一带一路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
(一)加强中俄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健全从生产到运输到出口的一条龙式的服务模式,确保贸易信息积极共享,使双边贸易更有保障。完善贸易体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贸易渠道畅通,消除贸易壁垒,加快推进中俄贸易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二)改善贸易结构,加强高技术领域合作。大力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扩展贸易领域、改善贸易商品结构,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的同时,加大在农业和高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
(三)优化扶持措施,增强对俄贸易政策的针对性。政策引导对企业经营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策和措施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至关重要。如修改和完善现有奖励及补贴政策,实行分类补贴,向对俄出口贸易企业进行倾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时机,积极协调相关部委,突破部分管制类商品进口经营权和特许权的政策瓶颈。
(四)加快创新产业合作方式。首先,创新能源合作方式。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与当地企业在资源领域进行联合开发、在境外加工区初步完成产品的采掘、提炼等初加工工作,在境内加工区完成产品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工作,以逐步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其次,积极建设境外产业园区,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建设,大力开展资源类投资合作项目。
(五)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积极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吸引国际资金发展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珊娜.“一帶一路”战略与新时期中俄经贸合作[J].理论与实践,2016(3)
[2]陈岩.“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开发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期刊,2015(3)
[3]于洪洋,蒙欧德卡.试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与障碍[J].东北亚论坛,2015(1)
[4]姜振军.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与双边经贸合作研究[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