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丽燕
在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网络团队教研赛项决赛中,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和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组成的网络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江苏队”)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网络教研团队(以下简称“山东队”)分别斩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两个参赛团队所使用的教学材料相同,即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I a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他们所设计的微课程内容均聚焦于be going to的语用模式及其实用功能,显而易见,这是两个团队对同一授课材料采用不同授课模式的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笔者将从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方面出发,与大家分享个人看法。
温故知新,由浅入深,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
两个团队对教材的分析准确到位,均抓住教材中的目标语言be going to do句式,设定了教学目标。双方的知识目标都聚焦于掌握目标语言be going to do的结构,并能用其表达自己的理想职业。双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趋于一致,即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希望学生从现在起知晓如何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我们知道,微课程设计的学习对象是学生。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这决定了微课程的设计需要温故而知新,从学生的已知达成获取未知的目的。江苏队和山东队在学生语言习得的设计过程中,都具有温故知新、由浅入深、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共同点。因此,从总体上看,两个团队的教学过程设计都是从情境导入,然后通过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活动设计,达到学生掌握目标句型的目的。双方的语言输出方式也高度契合,即采用写作任务手段来固化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效果。但究其设计根本,不难发现,双方为达成相同教学目标所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却大不相同。
理念不同,维度各异,形成静动迥异的学习效果
1.设计理念迥异
江苏队根据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让学生在“展望未来”的过程中,感知目标句式;在探索实现未来理想的过程中,观察和发现be going to do的不同人称的形式变化,从而自我归纳和总结目标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规律。在“学以致用”环节,学生不仅通过视频中Gru先生和女儿的对话,进一步落实了目标句式的应用,还在深层次的、延展的对话中,发现、感知并归纳了目标语言在特殊疑问句中的用法规律。学生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认知以及在已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知的状态。总体来说,江苏队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山东队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词句文”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注重语言的及时落实。教学设计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看图抢答以及最强大脑几个环节,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职业相关的已知词汇并学习新的词汇。然后将词汇应用到目标句式be going to do中,通过图示信息,反复训练目标句式在疑问句中的运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以及在答語中的运用(I am going to be a…)。最终在文末提供的励志故事的语境中,落实目标句式的用法。山东队的这篇设计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落实方面,效果明显。
2.设计维度不同
江苏队采用多维的微课设计,从电影片段、网络平台到英语学习软件等,无一不是多维度的学习环境,立体感强,使得语言习得的过程充满新鲜感和时代感。在导入环节中,他们借助学生喜爱的影片《神偷奶爸》的片段,立体地唤醒已知词汇。在“一站到底”环节,他们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扫描二维码,输入密码,进入游戏空间。此设计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符合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时代的脉搏。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的画面,跃然眼前。
山东队的整体设计则体现出单维的特点。他们使用平面图片,让学生熟识难度略大的与职业相关的词汇;在落实重难点职业词汇时,虽然采用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的形式,但呈现方式依然是平面的模式。接下来,他们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欧阳娜娜为题材,再次采用单维的图片方式,引出目标句式。他们的设计旨在语言的激活、识记、强化和落实,虽然看似单一,却高效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3.微课设计动静各异
江苏队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设计里,采用了《神偷奶爸》电影片段、Kahoot网络平台、石墨文档服务软件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多模态、巧妙地使学习的过程妙趣横生,充满动感。利用影片创设的仿真情境,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让其在动态的画面中习得语言;在承接其后的“你问我答”环节,学生用心思考问题、用脑组织语言、动口回答问题,眼、耳、舌、心均处于动态的兴奋状态;在“展望未来”环节中,学生动手圈出自己的理想职业,在“动”中习得语言;其后多次扫描二维码,无论是获取更多信息还是进入游戏世界,学生的眼、耳、鼻、舌、身、心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山东队的整体设计则体现出“静”的特点,在静中感知,静中习得,静中内化语言。
个人的一点看法
学习英语首先是学习语言、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在这点上,江苏队与山东队的微课程教学设计都充分考虑并关注了语言的习得、建构与运用。但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所以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无论是哪种技能(听、说、读、看、写)的训练,都应该是一个思维发展和思维提升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的语言是不存在的,离开了语言的思维也是不存在的。英语学习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思维的梳理,离开了思维的语言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语言学习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应把思维充分考虑在内,让学习者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江苏队的整体设计过程都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归纳总结,不断思考,内化语言,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思维贯彻始终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设计的最后,他们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力图让学生通过语法学习体会生活,感悟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自主微课学习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江苏队的这篇设计,就传递了生命的气息,是学习过程注入了生命活力的优质微课程教学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