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8-02-26 16:25宁万春
农家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孢子侵染病原菌

宁万春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黑河市爱辉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中高纬度,位于北纬49°24′~50°58′,东经125°29′~127°40′之间,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左右.有耕地173万亩,以种植业为主.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杂豆等作物, 虽然在玉米种植方面,技术比较成熟,但是连续重茬及主栽品种属密植、满贯品种,成熟晚,脱水慢,需上冻收获等原因使玉米发生病蟲害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玉米瘤黑粉病、玉米大斑病、玉米穗腐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玉米不同程度减产。对丰产高产造成影响, 玉米瘤黑粉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生物、化学防治,把病害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一、病害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在各玉米栽培地区都有发生,一般大田发病率5-10%,并可造成30-80%减产,为害玉米的雄穗、雌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肿瘤近球形、椭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大的长达20厘米以上。玉米病苗茎叶扭曲,矮缩不长,茎上可生出肿瘤。叶片上肿瘤多分布在叶片基部的中脉两侧,以及相连的叶鞘上,病瘤小而多,常串生,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有凹入。茎秆上的肿瘤常由各节的基部生出,多数是腋芽被侵染后,组织增生,形成肿瘤而突出叶鞘。雄穗上部分小花长出小型肿瘤,几个至十几个,常聚集成堆。在雄穗轴上,肿瘤常生于一侧,长蛇状。果穗上籽粒形成肿瘤,也可在穗顶形成肿瘤,形体较大,突破苞叶而外露,此时仍能结出部分籽粒,但也有的全穗受害,变成为一个大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二、病原及传播途径

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蜀黍黑粉菌,为真菌性病害,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直径为8-2微米,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玉米瘤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菌源。越冬后的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萌发产生担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产生双核侵染菌丝,从玉米幼嫩组织直接侵入,或者从伤口侵入。越冬菌源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以起作用。生长早期形成的肿瘤,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可以再侵染,从而成为后期发病的菌源。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担孢子可随气流和雨水分散传播,也可以被昆虫携带而传播。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病原菌在玉米体内虽能扩展,但通常扩展距离不远,在苗期能引起相邻几节的节间和叶片发病

三、发病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为5℃~10℃,最高为35℃~38℃,在水滴中或在98%~100%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在北方,冬、春干燥,气温较低,冬孢子不易萌发,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

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优良抗性强的玉米品种。

2.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制度,与大豆、小麦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玉米连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随粪肥传病。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适当施用含锌、含硼的微肥。早春加强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防止造成伤口;在肿瘤未成熟破裂前,尽早摘除病瘤并深埋销毁。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

3.药剂防治:种子带菌是田间发病的菌源之一。可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千克种子用4-6克拌种、20%萎锈宁乳油1千克种子用5-10克拌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剂用10克药,对少量水成糊状,拌玉米种子3~3.5千克等。也可在玉米未出土前用50%多菌灵2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进行土表喷雾,以减少初侵染菌源。在肿瘤未出现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一次,重复2-3次以降低发病率达到防治目的。

猜你喜欢
孢子侵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家蚕微孢子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Nbslp2的保守性及转录活性分析
AM真菌对甘草侵染及生长的影响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比较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
制作孢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