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辉
1. 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
1.1甜玉米新品种的育种问题
甜玉米原产于美洲,我国在甜玉米新品种的育种问题上存在问题,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匮乏育种资源。目前,我国甜玉米的种质资源呈现生态类型单一、基因关系受限等特点。目前,甜玉米种质资源多从美国、日本等引入,少部分来于泰国、台湾等。
第二,种质资源的低效利用。在育种工作中,由于甜玉米种类较多且育种单位间交流较少,加之部分育种人员对种质资源认识不清,从而在育种实践中出现了近亲组配、同种异名的现象,乃至种质资源的利用呈低效性。
第三,育种成果品质不优。种皮厚度是衡量甜玉米品质的重要性状,有别于普通玉米育种,甜玉米的种皮越薄,其质地越柔嫩,品质越高。我国甜玉米新品种多是由转育得来,在品质评定上欠缺标准,从而浪费了种质资源。现今,国产甜玉米存在种皮偏厚、柔嫩性不优、采收期短、储存不易等问题。
1.2甜玉米新品种的育种目标
甜玉米新品种的用途决定了育种目标,品质性状、耐逆能力等可影响甜玉米的经济效益,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品质性状的育种要求。甜玉米的品质性状是育种目标的关键,主要包含种皮厚度、糖分含量、籽粒质地性等。因此,选育的育种籽粒应符合皮薄、高甜、口感優等特点;营养品质符合淀粉和糖分达到标准、氨基酸含量高、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特点;产品品质符合籽粒颜色、深度、色泽等在加工中不易改变的特点,且穗粗、有效穗长、行数、穗轴、穗形等都要达到甜玉米标准。
第二,耐逆能力的育种要求。甜玉米的育种应侧重气候变化的因素,即育种能适应我国南北方的灾害性天气。因此,甜玉米育种要侧重于耐逆能力,如耐热性、耐寒性、耐旱涝等。此外,甜玉米的收获期早且糖分高,在育种中应侧重病虫害的防治。
1.3甜玉米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甜玉米的育种方法是培育优质新品种的手段,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杂交选育法。具体手段是,将一个甜玉米品种或者自交系与另一个玉米品种或者自交系进行杂交,选株自交从1起,其后从自交穗上选择甜质籽粒进行种植,后代继续自交。最终,结合籽粒品质检测,培育成新的甜玉米自交系。例如,甜玉米新品种‘申科甜1号的选育,即是运用了杂交选育法,具有优良的品质性状,如甜度高、色泽佳、皮薄渣少等。另外,该品种具有秃顶少、高产、抗倒伏、商品率高等优势。
第二,回交转育法。具体手段是,利用高甜性质的隐性突变基因,将之转育到一个特定自交系中。即是,以一个优质的普通玉米自交系为回交亲本,一个甜玉米自交系提供甜质基因作为非回交亲本,回交5代,自交2代,从而甜质和自交系优良性状融合。例如,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的转育,即是运用了回交转育法,通过品种间连续自交选育亲本自交系,再经自交系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籽粒饱满、甜度高、果皮薄、适应性广等优势。
2. 甜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模式
2.1媒体结合实践的推广形式
甜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工作与农业种植、商品消费等社会行为相关,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电视频道等传媒手段,加强甜玉米新品种种植技术的普及,树立甜玉米新品种种植的效益观念,促进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具体举措是,以‘沪甜1号为例,结合农业频道,普及甜玉米‘沪甜1号的种植技术和推荐优质种,发掘潜在农户,对农业生产施加影响。
第二,新品种的布点、示范。新品种的培育者可有计划的在全国各区域农科站点、加工企业、新品种研讨会等开展布点、示范活动,为规模化种源生产奠定基础。例如,在04年6月全国鲜食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暨产业化开发研讨会上,沪优超甜8号被专家推荐向全国范围推广。此后,沪优超甜8号为全国甜玉米同行和加工企业认可。
2.2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内容
近年来,甜玉米的价格水平较高,可成为发展新型农业的经济产品之一。甜玉米具有栽培简易、周期短、效益高等优势,适应我国大部区域的自然环境,在开发潜力上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例如,黑龙江省的无霜期约为130天,在9月下旬出现初霜冻,且霜冻在5月初结束。据此,结合甜玉米新品种‘沪甜1号具有采收鲜穗、生育期短的特点,可展开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工作。具体举措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面临调整,甜玉米种植正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沪甜1号培育者可依托各地农业管理机构开展甜玉米良种的配套服务,如为农户提供良种、种植技术等,引导农户的种植活动。
2.3产业链运作的推广战略
结合深加工、销售等产业运作,可极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关于‘沪甜1号的籽粒品质,该品种具有饱满、排列齐、粒色黄、光泽等优势,适合产品深加工。与传统甜玉米品种‘沪优超甜8号对比,‘沪甜1号在产量、品质性状等综合品质评价中占据优势。具体举措是,以‘沪甜1号为例,培育者可与加工企业洽谈合作,将新品种的农业产出与商业化运作结合起来,形成农户加企业的运作模式,即建立落实农产品收购政策,实现新品种的专营化。此外,新品种加工的附加值、市场效益可反哺农户,对推广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125300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