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海华+曾颖+梁咏梅+倪志华+杨力超
摘 要:区域农业生产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深度探索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分析得出江西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和政策决策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但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也随之日益凸显,各生产部门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失衡,草牧业的发展滞后于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农业生产结构和作业方式亟待调整。本文认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农业生产结构是不尽相同的。
一、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在:人们利用农作物的自然生长特性和周遭地理环境, 通过辛苦的劳作来获取一定物质回报,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这些作物拥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要生存、繁衍就只能在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里面生根发芽直至成熟。因此,农业内部无论是要发展哪种产业,都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的许可,而自然资源在每个地区都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根据在这些自然资源差异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遵循这个原则,才可以将农业发展的更好。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础,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的生产成本、规模、类型、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时候,必然要遵循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违背自然条件客观规律的调整必将会迎来失败的结局。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在:(1)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技术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可以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农业生产设施是否齐全、农作物的品种状况是否良好(动物作物、植物作物等)、农艺技术是否发达、农作物储藏技术的完善与否、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利用、它们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杆;(2)市场需求。在农产品的总产量稳步提升的今天,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就不仅仅满足于口粮,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市場调查中肉类、蛋类、牛奶、蔬菜、瓜果类、食用油、糖类等商品的需求量在逐年递增,然而这些商品是由多个部门分开提供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各农业部门必须合理安排资源,综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生产结构。
3.政策因素。政策是指由国家政权机关部门颁布,以权威的形式、标准化的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公民、组织、企业团体等必须遵守的硬性准则,在农业发展中则指的是农业经济制度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规律。它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有: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与水平、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家服务农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及相关措施、人民市场的消费需求、水平和结构等。显而易见的是,在政府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帮助之下,相关生产部门将会发展的更好,经济效益能得到显著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整个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利用好这些扶持政策带来的机会,充分调动生产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完善生产结构调整这个复杂的过程。
4.经济因素。在整个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经济即资金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一,任何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在农业中,不管是生产资料的购买,还是整个生产过程的维持和保护,到农产品作物的收获,最后到农产品价值的实现,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第二,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利用也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持,当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相结合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化学效应,它们的结合能够产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精简农业生产的过程,提高生产能力,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利用人工温室开展蔬菜和瓜果的种植等。
二、政策建议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使农业发展从量的积累突破到质的变化,根本目的是进一步的要求农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推进产业融合,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达到持续性的发展,所以其基本思路为: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筹全局综合发展:1.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加强政府引导。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主体,种植什么、养殖什么、量的多少都是由农民根据市场信息自己来做决策,也由其承担决策的后果。我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为农民的生产提供服务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以便使农民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判断,在根源上规避更高风险的可能。市场化运作就是要让消费市场即人民的消费需求与本地特色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生产适应市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做到结构适应自然资源禀赋。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巨系统的任务,是一整个的战略体系,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确认调整工作重点,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严格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3.加强科技兴农服务体系。我省应加强与农业厅、农科院和各个农业大学之间的联系,将农业、科学、教育相结合,形成一股新的科技兴农的力量,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合作,联合申请国家级农业科研课题,共同合作攻克农业上的难题,再联手培养出适合江西农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加快应用型农业科技的研究步伐,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兴农体系。
三、结语
从上述四个因素来看,江西省农业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也必将顺利进行。江西省,简称为赣,总土地面积达到16.69万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俱全,而区域差异显著。地形结构为东、南、西三面环山,郁郁葱葱;中部属于丘陵和盆地地带;北部地势开阔属于平原地带,水资源丰富,江湖都有。其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季稻分布地之一,因此,江西的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的种植业品种为:双季稻、茶叶、柑橘、油菜、脐橙、花生和芝麻等油料、赣北还能够种植棉花,其农业资源品种多样化,且淡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然而江西省各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有明显差异,应该因地制宜,发挥出各地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江西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共同的经济腹地,也是内地连接港澳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共同经济前沿,其在制度上也有很多帮扶政策,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蒲善霞,许学梅.农业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生产结构调整[J].改革与战略,2015,31(11):93-95.
[2]王宏伟.中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18-20.
[3]邓白云.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本文是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西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仿真平台开发应用研究”(批准号: 20151BBF60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