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洙
黑龙江省萝北县属于农业大县,当前全县境内总耕地面积约为112余万亩,农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稻作为萝北县种植最为广泛的一种农作物之一,通过加大对水稻种植和管理的研究,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进而促进当地农业良好发展。由此可见,做好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究。
1. 水稻立枯病具体病因及主要症状
要想有效预防并治理水稻立枯病,便需要明确其具体病因,并根据症状表现作出准确判断。
1.1水稻立枯病具体病因
引发水稻立枯病的具体原因包括两种,分别为真菌所引起的侵染性病害,以及管理不善和环境较差因素,基于此,可以將水稻立枯病分为真菌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两大类。如果在播种期间没有做好对种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则可能会因为真菌的存在造成水稻立枯病,如果水稻播种地选择不合理、土壤水肥性能较差、播种量较大、通风炼苗晚,则因无法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而出现水稻立枯病。两者并发情况比较常见,并且病原很难有效彻底清除,经常会在第二年再次病发,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1.2水稻立枯病主要症状
水稻立枯病发病机理不同时,其症状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真菌性立枯病来讲,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症状具有显著差别,稻苗出土前表现为芽腐,芽根呈灰褐色且有腐烂迹象;立针至二叶期表现为基腐,变色腐烂现象主要位于水稻株茎的底部;三叶之前表现为黄枯,叶片表面分布有灰褐色斑点,且因水分缺失变黄,整个株茎生长发育缓慢,心叶卷曲。对于生理性立枯病来讲,三叶之后发病率较高,最初发病阶段叶片会因光合产物的积累呈青色,随着病情的加重,心叶在中午时卷曲,且叶尖处早晨不出现水珠,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则发病水稻最终会枯萎而死。
2.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确保水稻的健康、良好生长,实现增产保质的种植效果,近几年萝北县采取了有效的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将防治经验总结如下。
2.1科学选择地块
在选择水稻种植地块时,应尽可能的选在地势较高处,一般情况下,苗床需高出地面30cm,以避免地势低洼而出现返浆现象。并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土壤的疏松程度、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质含量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做出科学选择,保证土壤水肥能力、通透性的良好性,地块还应邻近水源,方便灌溉,且保证土壤呈弱酸性,如果酸碱度不满足水稻种植要求,可采取调酸手段降低土壤pH值。另外,需要对地块进行平整处理,在10平方米范围内,将地块苗床高度落差控制在0.5cm以内。
2.2做好土壤消毒
水稻立枯病病原根治难度较大,土壤中容易遗留下各种病原真菌,对此便需要通过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将其彻底消除。3 %育苗灵水剂、70 %土菌消可湿性粉剂、30 %恶霉灵水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苗床消毒药剂,实际使用时,三种药剂分别按照18ml/m2、1.2g/m2、3ml/m2的用药量,与3l清水混合搅拌均匀,采用喷雾方式喷洒到水稻苗床土壤上,药效可快速被土壤吸收,在杀死各种病原真菌的同时,还可以对水稻株苗生产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保质增产效果。
2.3加强苗期管理
通过加强苗期管理,也可以显著降低水稻立枯病发病几率,防治作用显著。首先,应控制好播种密度,根据地块苗床面积及水稻品种,保证播种量的合理性,一般以300 g/m2最为合适。其次,应加强温度管理,在苗前、苗后至三叶期、三叶期后,分别采取保温、控温和调温措施,保证水稻始终处于最佳生长温度条件下,以此来增强其病虫害抵抗能力。另外,还需做好水分管理工作,出苗指一叶期及一叶至两叶期,尽可能的不浇水,如果出现土壤干旱。叶片打卷现象,则应适时适量灌溉水分,两叶期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避免干旱引发水稻立枯病。
2.4合理利用药物
除了利用药物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外,在发现水稻立枯病症状后,也需及时采取药物对病情加以控制。在最初发病阶段,所用药物主要包括20 %移栽灵水剂、50 %立枯净可湿性粉剂等几种,两者用药量标准分别为每平方米1.2g和3ml,与3l清水混合后搅拌均匀,在发病株苗周围进行浇洒,然后及时浇水,可有效抑制水稻立枯病,防止病情加重和扩散,进而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确保水稻的正常、健康生长。如果水稻立枯病病症比较严重,则可采用灌水上床的方法进行治疗,使水层始终位于水稻株高的一半以上。
3.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充分掌握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便于及时发现并治理。通过科学选择地块、做好土壤消毒、加强苗期管理、合理利用药物等方法,能够对水稻立枯病起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在降低发病几率的同时,还能够减弱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而推动萝北县水稻种植业的良好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54200 黑龙江省萝北县东明朝鲜族乡人民政府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