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刚
目前我们广泛采用的是大豆“三垄”栽培技术。“三垄”栽培技术即在垄作的基础上,在同一条垄上,采用机械化的三种主要新技术。一是将垄体(垄台、垄底)、垄沟分期间隔深松;二是对垄体深松的同时进行分层深施底肥;三是垄上双条精密(量)点播。此外,其它的综合配套技术有土壤改良、耕作改制、病虫草防治、化学除草、机械化管理等。“三垄”栽培技术是北方大豆生产区主要技术措施。其他栽培技术均是在此技术要素基础上进行演变。
一、播前准备技术要点
大豆种植要求三年轮作,作到不重茬、不迎茬。采用秸杆还田技术将前作小麦、玉米或大豆茎杆粉碎,均匀抛撒于田间,茎杆长度不超过5cm。针对土壤的物理性状,采用以深松为基础,翻、松、耙、旋、卡种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原垅卡种用于有深松基础的玉米茬,保持原垅,翌年春节垅上播种大豆。耕作后土壤耕层总体要求达到深、暄、平、碎。浅翻、深松作业宜在伏秋季进行,可接纳伏秋雨水,达到秋雨春用,也可减轻因秋冬雨水造成的春涝。同时因深松深度深,底土粘重,易产生暗坷垃,造成架空,伏秋深松后经过秋冬的土壤自然沉实和冻融交替,减轻和防止土层架空。春季深松要注意气候情况,春旱不宜进行深松作业;正常年份深松深度要比伏秋深松浅些,不超过30cm。
品种是增产的内因,只有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相吻合才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品种应以适宜当地的主载品种为主,新引入品种进行试验,避免越区种植,应以当地80%保证率的积温为引种的积湿界限。应考虑不同品种对不同土壤的适应性。选用精选后的种子应达二级良种以上,纯度98%,发芽率97%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播种前要用种衣剂拌种,防治潜根蝇、第一代孢囊线虫、蚜虫、根腐病、蓟马和二条叶甲。使用大豆种衣剂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有些种衣剂是药肥混合型,其成分不但含杀虫剂和杀菌剂,还含各种微量元素,所以不能再使用含微量元素的液肥进行拌种,否则产生药害。二是拌种要均匀,每粒种子都要粘着药剂,以提高药效。要求用种子包衣机进行拌种。
二、播種操作技术要点
垅作具有增加地温、防御涝塞、减少风蚀和水土流的优点是人所共知的。起垅时间过去多为春起垅,垅体疏松容易跑墒,而秋起垅垅体经秋冬的自然沉实作用,垅体紧实,春季起垅前土壤耕作次数少,有利于保墒。经多年的试验和调查,秋起垅比春起垅产量提高10%以上。
播种一般以土壤5厘米温度稳定通过7℃为始限。中熟品种早播,中早和早熟品种晚播,土壤水分过大时延迟播期应换品种,严禁湿整湿播。种植密度遵循播种“早宜稀,晚宜密”和土壤“肥宜稀,瘦宜密”的原则。一般中早熟品种稀为2.1-2.3万,密为2.3-2.5万/亩,中熟品种稀为1.9-2.1万,密为2.1-2.3万/亩(以上为收获株数)。播深4-5厘米,干旱年和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宜深些,涝年宜浅些。覆土一致,播后及时镇压。播种时,把施肥总量的1/3做种肥,施在种下3-4公分。肥料只用磷酸二铵。播后苗前封闭除草。
三、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中耕可以起到增温放寒、控制杂草和扩大土壤水库容量的作用。第一次中耕可在幼苗出土至真叶展开之间进行。目的是深松垅沟,为后期蓄水创造条件,有利于增温、通气、促根系。另外可消灭垅帮和垅沟杂草。但特别要注意春旱年份不宜深松,否则,松多深,干多深。第二次中耕,在3片复叶时进行,只用杆齿,护苗带10—12厘米,深松12-14厘米。有苗眼草可带双鸭掌铲“拥土”,形成碰头土。第一、二遍中耕要早,尽量减少土层翻转,以净土培垄,培土以锄齿“喷土”为主,尽量不用培土铲。第三次中耕在大豆封垅前进行。中耕时用鸭掌铲或培土铲进行覆土,覆土高度在子叶痕以上,真叶以下。主要目的一是保持一定的垅高,防止7月下旬和8月份大雨日数增多,垅沟积水,淹渍根系,造成根系早衰。
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的药效受温度、湿度、风速、以及杂草叶龄、豆株高度等因素影响,时机很难掌握。时机掌握不好,不是除草效果差,就是造成大豆药害。喷洒时期选大多数杂草出齐,大豆三片复叶前进行。过早杂草出苗不齐,后长出的杂草还需再喷一遍药,增加成本;过晚杂草抗药性增强,若增加药量,易对大豆产生药害。
叶面肥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是平衡施肥法的重要手段。叶面肥不受土壤因素影响,肥料利用率高,吸收速度快。第一次喷叶面肥,时间在开花始期;第二次叶面肥大豆已封垅。
大豆病害主要防治灰斑病,7月下旬8月初,大豆初荚期,每公顷用80%多菌灵微粒剂7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公斤或40%多菌灵悬胶剂1.5升喷雾。虫害主要防大豆食心虫。防治指标在成虫盛期,连续3天百米(双行),蛾量达100头或一次调查平均百荚卵量达20粒,应进行防治。应用药剂每公顷2.5%敌杀死乳油375-450毫升,或 2.5%功夫乳油300毫升,或20%速灭杀丁乳油375-450毫升喷雾。为节约作业成本,叶面肥、杀菌剂和杀虫剂可混合喷雾。
大豆收获要求割茬要低,不留底荚,不丢枝,田间损失不超过3%,脱粒损失不超过1%,破碎粒不超过5%,没有“泥花脸”。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