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为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200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模式,建立多层次训练体系,为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创造创业意识提升提供平台,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培育。
“大创项目”研究引起学界关注,学者聚焦于其选题[1]、存在问题与对策[2]、项目综合评价[3]、项目运行模式[4-8]、管理机制[9]及运行管理现状与实践思考[10-11]等。喻秋山研究项目成果转化与促进问题,认为将项目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是更高层次要求[12]。章刘成等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系统结构及功能,包括项目申报、评审、报销等,优化项目管理水平[13]。张莉等从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生能力培养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重要意义[14]。柴莹和肖晓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以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内容、级别、时间维度,重点分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模式,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15]。
部分高校为推进“大创项目”深入发展,从“大创项目”制度建设、组织运行、训练-实践一体化平台建设、投融资引导资金等方面扶持、引导、支持学生项目运行。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为促使学生通过项目提高综合能力,学校制定《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申报及管理办法》《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学术创新活动管理办法》等;成立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管理全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立二级学院项目领导小组,主要依托学院学生团委、实验室等组织开展工作;2015年,学校建立10个大学生SIPT计划“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5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培育),主要为本科生“大创项目”科研项目、科技竞赛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建立SIPT创客空间,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无偿培训,并为学生企业提供办公条件;投融资引导资金上以“大创项目”创业计划类、创业实践类项目为依托,通过工作坊、“诊断式”辅导、路演等方式,为创业类项目提供管理运营指导,搭建融资平台,打造“创业培训—创业实习—创业实训—创办企业—企业孵化”五位一体项目运行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脚点在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实践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大创项目”因其创新性、训练化、实践性特征,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载体与平台。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对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展,提升育人质量,提高运行管理效率等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分析较少,如项目育人能力和成效、参与项目学生毕业后成长轨迹、如何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效果等。
本研究围绕“大创项目”开展实践调查、对比分析,阶段性评价其实施效果,同时建立优化“大创项目”实施效果的“金字塔”模型,以期为提升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为保证研究对象精准性,设计两类问卷:一类针对参与“大创项目”学生(A问卷),包括22个客观问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学生个体特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社交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个人获奖等指标;另一类针对未参与“大创项目”学生(B问卷),包括12个客观问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围绕个体特征、未参与项目影响因素、个人获奖情况等指标。通过不同问卷设计及指标选取,对比分析“大创项目”实施效果。
为使研究数据更具代表性,以东北农业大学15个学院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学院“大创项目”参与学生人数与学生总人数比例发放问卷。调研样本选择上,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各年级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A问卷500份(回收500份,498份为有效问卷)、B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具体发放情况见图1。同时,随机采访12名“大创项目”参与者,9名参与项目毕业生,一是补充问卷信息缺失,获得更全面的资料;二是追踪参与项目学生能力培养及训练,对比其与未参与项目学生的团队合作、交叉创新、自主学习、实践动手等能力差异,为后续项目组织管理、效果分析提供依据。
图1 问卷发放情况
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大创项目”在东北农业大学初步形成“课程建设-社会实践-大创项目-科技竞赛”紧密衔接、依次提升,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项目管理模式,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为“复合创新人才”培育提供载体。
以“大创项目”整体运行状况为切入点,从立项数量、结题质量、育人效果等方面分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1.立项数目增长。分析历年立项数据发现:以2013年为分界点可将2007—2017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07—2012年,项目起步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大创项目”,处于了解、探索阶段。数据统计显示,2007—2012年年均立项80余项,参与学生400余人,主要以自然科学、工科类专业学生为主;第二阶段2013—2017年,快速发展阶段。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相应制度,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等推动下,立项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参与“大创项目”申报、研究的学生占本科学生数量的近1/3。其中校级及以上经费支持项目突破400项。2013—2017年学校“大创项目”立项数量统计见表1。
表1 2013—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
数据显示,“大创项目”立项整体数量增长的同时,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成倍增长,尤其是2016—2018年国家级项目立项近40项、省级项目近50项,立项等级提升明显①截止2018年6月30日,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数据为推荐参评省级项目数量,具体立项等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发布。。
随着“大创项目”立项数量提升,学生覆盖面扩大,参与学生人数由2013年497人增至2018年1 854人,见图2。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创项目”已覆盖校内全部本科专业,改变了项目起步阶段参与学生以自然科学、工科类为主,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立项较少,部分专业无立项的情况。
图2 2013—2018年“大创项目”学生参与数量
2.结题质量提升。为体现“大创项目”整体实施效果,除立项数量大幅增长、学生参与人数快速增加外,2014—2016年学校“大创项目”结题质量提升明显。从表2及表3统计数据看,项目中优秀比例由16.8%提升至44.3%,良好比例整体提升、合格比例与延期比例、放弃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数量质量提升。“大创项目”作为学校实施“五项改革”“六大工程”、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载体,从顶层设计、项目培养目标、激励措施等方面开展制度建设。在制度激励下,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提升,项目指导工作量增加,表现为“大创项目”选题更为科学、可行,项目实施更具体,目标导向性更突出。2013—2017年“大创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审核、科技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等成果不断增加,见表4。数据显示,“大创项目”对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具有较好推动作用。
“大创项目”参与主体为学生,项目育人成效主要体现为学生能力与素质提升。根据A问卷22个客观问题和4个开放式问题、B问卷12个客观问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将项目育人成效归纳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行为习惯培养、社交沟通与团队合作。
表2 2013—2017年“大创项目”结题等级数量统计
表3 2013—2017年“大创项目”结题等级比例统计%
表4 2013—2017年“大创项目”成果统计
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创项目”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重点包括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理解能力、想象力、创新思维锻炼、交叉内容获取、学术热情、学术思维等方面。数据分析发现90%以上学生较认可“大创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学术思维锻炼、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其次是自主学习能力(认可率为89.62%)、处理问题能力(认可率为89.37%)、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认可率为88.34%)等。个案访谈信息与数据统计信息一致,说明“大创项目”的实施对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处理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见图3。在问卷A、卷B学生参与竞赛及获奖情况统计中发现,参与“大创项目”学生中,83.4%获得校级A类竞赛奖励、41.6%获得省级A类竞赛奖励、17.4%获得国家级A类竞赛奖励;同时期问卷B的获奖学生比例分别为32.7%、12.9%、2.6%。
图3 “大创项目”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2.学生行为习惯养成。2017年起学校“大创项目”实施周期调整为一年半(提前半年预备立项,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访谈、追踪。进度较慢,开展工作较少项目将在半年后中期考核中淘汰),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调研数据显示:目前,近31%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2个以上“大创项目”,28%学生参与项目训练时间在2年以上,16%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达3年(主要表现为持续、深入研究)。将项目实施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分为创新思维、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处理问题、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等。数据整理发现,“大创项目”对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实践动手等行为习惯具有促进作用,见图4。
3.学生团队协作与社交能力。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申报项目,尤其是创新训练项目中自然科学类、工科类专业学生,项目完成需多次实验与调试,需小组成员分工与配合。调查数据显示,89.32%的学生认为参加“大创项目”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意识;85.31%的学生认为“大创项目”有助于提升沟通协调能力。这一点在学生进入职场后表现更明显。根据项目研究需要,调查追踪9名2013级(2017届)参与项目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发现:项目参与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对工作有较大帮助。目前3名学生已成为小组负责人;2名学生已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并进入项目实质研究阶段。“大创项目”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具体影响见图5。
创新创业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凸显。学者对“大创项目”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管理机制建设提出诸多建议。张赛男提出“以本科生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务为主,做省级以上项目、以学工口为主做校级项目、参与部门统一面向学院、教师学生的一个中心、两级管理、三个面向的运行模式”[5];吕波提出在“大创项目”实施中建立宽容失败的项目运行文化、建立不同需求的分类培养平台、建立不同成果导向的分类考核平台等[9];于斌提出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规范过程管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对提升高校“大创项目”育人效果具有推动作用。但对汇聚校内外资源,提升项目育人效果的协同机制缺乏研究。本研究提出“大创项目”运行管理新模型——“金字塔”模型,该模型面向本科生,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中心,校内外资源为支撑,见图6。
图4 “大创项目”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图5 “大创项目”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
图6 “大创项目”育人“金字塔”模型
不同学校间“大创项目”管理主体不一,大部分学校由教务部门主管、部分学校由学工、团委等学工政工部门负责。教务部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任务管理部门,对“大创项目”推动有天然优势,但教务部门对学生项目的组织、宣传、组织实施能力不足;学工、团委与学生接触较多,组织、宣传渠道广泛,但无法激发指导教师积极性。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国内大部分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学院(部分高校称为创新学院、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创业研究机构统称)。
“大创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层设计上与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融为一体,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与实施部门,应协调校内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如“大创项目”学分转化认定办法、学校实验室免费开放办法、教师项目指导工作量认定方案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项目指导,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创项目”育人局面。
注重过程、完善程序、提升服务管理效率主要体现在注重项目前期培育、中期跟踪、后期服务。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2017年起,提前半年开展立项工作。经半年预备立项培育,阶段检查验收,淘汰运行缓慢无明显进展、成果质量不高、格式不规范项目。经1年期运行,项目运行质量提升。基于项目研究成果数量、质量对比,发现2017年项目成果提升显著。
在注重过程培育的同时,完善程序。主要体现在项目分级定标、分类指导。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即国家级、省级项目由校团委直接负责组织、跟踪、反馈、管理工作;校级项目则由二级学院负责组织、跟踪、反馈、管理工作。项目分级定标:根据上一年度结题质量,提前制定结题标准,注重目标导向。即根据立项等级、结题标准,项目团队围绕“目标”开展针对性研究。
不断提高资助标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为进一步激励、促进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对成果突出的团队,除支持研究经费外,学校额外资助:(1)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或第一作者为项目指导教师且学生为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且论文内容与研究相关,注明由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SIPT项目(或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2)团队成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不含实用新型),或第一发明人为项目指导教师且学生为第二发明人;(3)团队成员依托研究项目参与省级或以上竞赛并获奖。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可知,为使动机强度保持较高水平,有效办法是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结合“大创项目”管理实际发现,项目实施中除完善过程管理外,还需制定研究目标,提升实施效果。为此,2018年6月东北农业大学根据2015—2017年“大创项目”结题成果质量,制定《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大学生SIPT计划项目结题标准》(东农(创)字〔2018〕5号),明确2018年国家级、省级项目结题暂定标准和校级项目结题验收标准。具体国家级、省级项目结题暂定标准如下:创新训练项目需以项目为依托,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是项目成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项目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项目成员作为第二作者,在省级以上期刊(知网可查)发表学术论文。二是项目成员作为第一申报者,或项目指导教师为第一申报者、项目成员作为第二申报者,申请发明专利(含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进入实质审核阶段或授权阶段。三是项目成员作为主力队员(前2名)获得省级以上综合类竞赛三等奖以上奖励。创业训练项目需以项目为依托,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是项目成员论文、专利达到国家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标准。二是项目成员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公司。三是项目成员参加省级以上创业类竞赛,获三等奖以上奖励。四是项目成员可提供项目进入实质运营,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影响力的佐证材料。创业实践项目需以项目为依托,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是项目成员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公司。二是项目成员参加国家级创业类竞赛,获三等奖以上奖励;或项目成员参加省级创业类竞赛,获二等奖以上奖励。三是项目成员可提供项目进入实质运营,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影响力的佐证材料。校级项目结题验收标准较之省级项目,竞赛获奖标准适当降低,即国家级、省级项目中要求获得省级以上成绩的,校级项目则取得校级以上成绩即可结题。
“大创项目”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与平台,其实践特性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为此,项目育人质量提升需汇聚校内外资源,建立项目育人系统,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充分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包括校内创客空间、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校内专业教师等可为项目实施提供软、硬件支撑的资源,在专业知识、项目技术指导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源,包括行业课题基金(行业需求导向)、社会资本投融资机构(资金支持)、孵化器机构(场地支持)、企业导师(运营指导)、政府(政策导向)等。
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建立政府、企业、大学产学研用合作共建基地,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践实训平台,了解行业需求,推进项目持续深入研究,同时推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另一方面建立校内外教师、导师队伍,提升项目指导专业性。围绕项目技术问题及管理运行,可由校内教师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理论系统搭建指导;围绕项目实践运行由企业导师开展针对性诊断式辅导,提升项目精准指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