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
(东莞理工学院,东莞 523808)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环境的成熟和发展,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向移动终端的渗透进一步加强,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内容和对象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纸质文献和数字化信息服务亟须面向移动终端开发新通道,以文献借阅和数字资源应用为主的服务内容逐渐向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传递、共享和推送转化,服务范围也从校园馆舍和传统校园网扩展到移动社交平台。移动社交网络新环境下的信息产品和技术创新,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业务拓展机会,但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数字传播的限制,也给其信息服务带来压力。在图书馆权利空间日益压缩的态势下,知识产权风险可能再次向危机转化,影响行业生存与发展。
移动社交网络环境指以移动社交网络为载体,以移动社交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社交应用环境。据We Are Social发布的《2015数字化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月全球活跃社交媒体账户量已达20.8亿[1];eMarketer预测我国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将于2019年达到4.8亿的规模[2]。移动社交应用的迅速膨胀带动信息服务的变革和创新,结合当前调查和研究[3-5],移动社交网络新环境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基于手机的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能获取所需信息;二是用户群体量大而稳定,用户黏度高,并具有按兴趣和学科进行精确分组的趋势;三是网络成本低廉,目前移动社交应用完全免费,移动数据费用逐步降低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可见,移动社交网络新环境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服务方式的突破以及碎片化时代所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为图书馆行业带来挑战。
移动社交网络的普及,使读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发生快速改变,从传统网络数据库扩展到基于社交功能的移动端,信息获取需求由以往的准确、全面、高效,逐渐转变为随时随地的自由化获取与交互。获取渠道和需求的改变,使读者信息获取行为提高移动性和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生活学习与信息资讯的关联。这种改变将在高校营造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良好氛围,但在自由化获取和交互过程中,图书馆基于移动端的信息传播和授权以及读者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对信息进行分享、交互等,均将受到知识产权的重新考验。
据调查,当前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实践多限于通过微博和微信进行宣传公告、信息咨询和信息推送等,少有基于移动社交的深层次应用[6-8]。结合移动社交网络的特征,高校图书馆如何在服务移动化导向下,拓展沟通方式、优化信息呈现、提升读者体验,将是馆员亟须突破的重要课题。为此,魏笑笑[3]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在移动社交环境下开展广播式信息推送,提供在线咨询和个性化专题服务,从而面向区域拓展深层次服务。然而在移动化服务的突破和延伸过程中,必须厘清知识产权问题:一是读者随时随地、低成本、快速获取原文信息的需求,与日益高涨的数字版权费用的矛盾;二是读者信息的快速识别、精确分组,与读者隐私的矛盾。
对于当前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通常采取临时应对策略,解决途径较单一,尤其缺乏系统的管理思想。借鉴刘兹恒等[12]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定义,可将其理解为对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因素和知识产权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下文将应用图书馆危机管理理论,具体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危机管理的思想、内容和机制。
高校图书馆是面向师生提供教学科研辅助、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其知识产权危机管理应当遵循以下思想方针:一是以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为宗旨,坚持积极、正面应对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合法、合理保护学校权益,保持与外界沟通,加强行业协调互助,系统管理知识产权问题;二是按照危机发生规律制定危机管理方案,通过事先制定知识产权制度、开展培训和制定预案,在危机发生时及时调用调整处置和恢复方案,并对危机管理进行记录和评价;三是实施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增强校园知识产权危机意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做好善后恢复工作等;四是开展图书馆知识产权危机管理系统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危机预警系统、知识产权危机协作防范系统和知识产权应急处理系统等,并融入学校危机管理体系。
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培养危机意识、组建职能部门、构建危机预警和处置系统、实施危机事后恢复等多方面内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应以所在高校为依托,融入学校危机管理体系。在刘兹恒等[12]提出的图书馆危机管理一般内容模型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危机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危机意识培养,具体包括以高校师生为主要实施对象,由图书馆组织开展系列知识产权宣传和危机管理培训活动,增强师生之间、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培养危机协作意识;二是危机日常管理,具体包括组建图书馆危机管理部门,开展危机调查和评估,构建危机预警系统等;三是危机事件处置,具体包括由图书馆主管领导负责,组建危机应对小组,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评估,确认危机级别,启动或调整危机处理预案,对危机态势进行跟踪、监控、处置,并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四是危机记录、危机恢复、媒体沟通等基础工作,具体包括组建危机恢复小组,对危机管理行为进行记录、评价,协助学校做好媒体管理工作等。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危机管理机制应以危机的预防、处置和恢复为中心,以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危机管理组织、危机管理策略和危机管理基础工作为主要构造。其功能和运行机制可描述为:通过组建危机日常管理部门、危机应急小组和恢复小组构成图书馆危机管理组织,为危机管理提供人力保障;通过塑造知识产权文化、开展危机管理培训和行业交流等提升知识产权危机管理意识,为危机管理提供思想保障;通过开展危机预警和评估、构建危机协作网络和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制度等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为危机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实施媒体管理、媒体沟通和危机记录管理等基础工作,为危机管理提供业务保障,有效地预防知识产权危机事件的发生,合理处置危机事件并控制影响范围,保障危机事件的善后恢复(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危机管理机制
对当前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从图书馆管理角度可归纳为内部管理风险、外部服务风险和法制环境风险[13]。本文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内部知识产权资源、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认清移动社交网络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和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在当前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应从信息组织和知识服务的角度,将馆藏资源根据移动社交网络特征和读者自由化获取需求进行重构。从知识产权管理角度看,高校图书馆将自有资源转化为适于移动社交传播和获取的形态,在知识、人才和业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高校图书馆除蕴藏大量纸质文献外,还采购许多专业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并通过学科导航、自建数据库、定题报告等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现有馆藏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均是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并已获得授权的合法资源;学科导航、自建数据库和定题报告则蕴含大量智力劳动,无论是满足读者的自由化获取需求,还是基于碎片化技术提供移动化服务,这些资源都享有合法知识产权。
高校图书馆馆员多为图书情报、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读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和教师,对知识产权有较高的认知度,由于基于真实社交的强关系链,使用户黏度非常高且具有按学科精确分组的趋势。丰富的人才优势和稳定的读者群体,为移动化服务的拓展、创新以及危机管理组织提供便利,高校图书馆具备开发移动化服务、实施资源“碎片化”和实施危机管理策略的能力。
刘玉还告诉记者,同年,他参加了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期一周的培训让他收获很大。当他将精准配肥技术的情况向农广校郝霞校长汇报时,得到了郝校长的鼓励。这再次坚定了他的信心。在郝校长的鼓励下,刘玉成立了玉稼兴合作社。“我希望通过新技术、新理念能够实现助推马卜子农业发展的愿望。”刘玉说。
作为高校基础文化设施,图书馆从硬件配备到软件设置,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积累丰富的业务管理和拓展经验,业务流程日渐规范,执行能力持续提高,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陆续开发“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众多移动化服务项目,馆员团队也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基于文献借阅和传递的传统服务方式遭遇发展瓶颈,图书馆传统文献借阅量逐年降低[14-15],除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冲击外,图书馆自身管理和意识的停滞不前也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成为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思考和反省的重要问题。
传统环境下,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得十分全面,然而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冲突对于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服务机构而言还是新生事物,少有图书馆专门针对读者自由化获取行为和移动化信息服务机制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危机应对策略,而现有制度设置不全,条款阐述模糊不清,具体操作办法容易产生争议[16],从而成为引发知识产权危机的重要内部动因。
虽然移动社交网络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但由于高校图书馆长期身居“象牙塔”内,馆员和读者对于外界纠纷的感触不深,缺乏危机意识。这导致图书馆和读者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在冲突发生时易陷入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局面。
加强信息披露以及与公众沟通,争取谅解和支持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17],因此国外通常把危机管理又称作危机沟通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媒体沟通一直是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的短板。在传统环境下,图书馆与公众关系相对简单,发生媒体聚焦新闻事件的频次和概率较低,在众多事件[18-20]发生时,图书馆常手忙脚乱。而在当今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为满足读者更广泛的个性化、碎片化信息需求,一些图书馆开始提供跨越馆舍和基于校园局域网的泛在化社会服务,在拓宽服务范围触碰知识产权底线的同时,若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将更易使图书馆陷入危机。
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群体的巨量增长和用户黏度的大幅提升,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对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而言,移动社交网络环境的成熟与发展从外部释放出积极信号。
在传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多限定在校园局域网内传播和应用,然而随着移动社交网络引发的传播方式和范围的变化,从技术原理和技术发展动因上考虑,已经没有继续限定在校园内提供服务的可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相关法制的完善,移动社交媒体等网络传播行为逐渐规范,移动网络服务标准开始形成,以随时随地自由化获取为代表的数字版权传播环境正在逐渐成熟,移动用户群体及其应用基于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因此,社交环境的成熟为高校图书馆化解和协调知识产权冲突打下良好基础。
在资源共享的技术瓶颈被不断打破的趋势下,图书馆基于内容分享、用户交互和情景感知等应用的深层次移动化服务不再是空想,而知识产权问题可能是当前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突破的最后一道屏障。碎片化已成为移动社交网络传播的主要信息形态,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和移动支付也日益完善和普及,这些都推动人们对于通过正规渠道来获得合法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为高校图书馆解决知识产权症结、规范信息服务行为提供较好的外部氛围。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商业社会围绕用户自由化获取和知识“碎片化”推送的新型应用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如各行各业的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平台),为目标用户提供精准的移动化服务早已不再是高校图书馆的专利。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环境的新型应用实践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丰富的经验,因此无论是图书馆自主开发移动化服务项目,还是与商业机构合作开发新型应用,在面对知识产权问题时图书馆不再是“孤军奋战”。
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需求、信息组织和信息形态变革,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拓展和延伸提供发展机遇,同时日益严苛的法制环境、庞杂的碎片化信息以及外部商业社会的竞争,给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带来压力。
“合理使用”等知识产权限制条款为图书馆提供一定保障,《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赋予图书馆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作品的权利,这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法律依据。然而,由于现有法规条款规定过于简略,对个别模糊性词汇也未作出进一步解释[21],图书馆权利空间还有被日益压缩的趋势。如为支持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一些图书馆开展基于现有馆藏的知识片段聚类和聚合呈现,在“碎片化”过程中,为便于按主题进行聚集和展示,图书馆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编辑和复制,这必将受到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规范和约束。
在网络带来海量有效信息的同时,垃圾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散布。非法信息资源泛滥给高校图书馆带来困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非法信息纳入正常信息范围,通过移动化服务平台将碎片化非法信息传播给读者,或将读者个人信息外泄,从而在更大范围引发知识产权争议。
移动网络的低成本和高效益,使许多服务商看好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信息服务市场,期望抢占先机。一些数据库供应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图书馆签订的许可合同中,处处设置限制、预留升值机会[22]。如图书馆与数据库供应商现有的合作协议大多基于传统网络环境的约定,关于移动端资源接口通常缺乏明确条款,使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图书馆服务无法顺利获得授权。此外,专业信息机构开始实施知识资源垄断。如一些国际专利数据库均由少数供应商或代理商掌握[23],高额的版权费进一步限制图书馆移动化服务的突破。
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满足读者自由获取需求、开拓移动化服务和顺应碎片化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遭遇知识产权问题。结合上述分析,运用SWOT战略组合方法[24],从危机管理视角提出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策略(见表1)。
表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危机管理SWOT战略组合
(1)开展资源预警评估,加强风险记录管控。为顺应移动社交网络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应将馆藏资源进行选择性数字化[25],以纳入移动社交服务体系为导向进行资源组织、整合和呈现,同时结合外部移动社交服务经验对现有资源进行知识产权预警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在以数字版权为代表的外部社交服务环境逐渐成熟以及合法信息需求日益增大的趋势下,通过完善“版权声明”等措施逐步规范图书馆和读者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和利用行为,加强风险事件的记录和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借助外部社交服务兴旺和馆员团队精干的优势,尝试组建版权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机构[26],对图书馆在移动社交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管控。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培养版权意识促进交流。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学习外部社交服务的版权管理经验,加强自身管理制度建设,并抓住读者对从正规渠道获取合法信息需求增大的契机,建立和实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读者知识产权规范。可参照银行客户风险评级流程,在移动化服务中增加对读者的版权风险警示。积极参与校园知识产权宣传,努力塑造与外界环境同步并具图书馆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如在图书馆“4·23读书节”中增加基于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版权宣传活动。此外,还应积极寻求与外界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媒体公关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引进版权专员、成立版权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以完善高校图书馆版权制度建设[27],提高馆员的沟通和危机应对能力。
(3)加强媒体沟通管理,探索危机处置恢复。面对当前法制环境严苛、非法资源泛滥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不利现状,图书馆应依托高校人才聚集优势,加深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和危机管理研究(如积极探索电子资源授权模式[28]),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授权条款纳入采购合同,并加强媒体沟通和管理,及时向外界发出权利诉求。同时,在当前移动社交兴盛的背景下,对知识产权风险较高的业务进行整改,探索知识产权危机的处置与恢复方案,制定危机预案。
(4)组建危机应对小组,形成危机协作网络。为保障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危机预防、处置和恢复,高校图书馆应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危机管理培训,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危机应对部门。如建立由校领导、图书馆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共同组成的危机应对小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行业交流,推动图书馆危机协作网络的建立。如与地方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移动社交合作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版权工作[29],逐步构建知识产权危机协作机制,以团结合作、积极正面的姿态,共同应对知识产权危机。
在当前移动社交网络环境和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高校图书馆既要保护版权人的利益,又要努力充当信息服务开拓者的角色,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利用。本文分析移动社交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阐述高校知识产权危机管理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机制,分析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存在的机会与威胁,最后应用SWOT组合战略,从危机管理视角提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有效地指导高校图书馆规避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风险,未来还需要在知识产权资源整合、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预警、知识产权危机处置以及恢复预案制定等方面继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1] We Are Social. Digital,Social and Mobile World wide in 2015[EB/OL]. [2017-08-27]. http://wearesocial.net/blog/2015/01/ digital-social-mobile-worldwide-2015/.
[2] 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eMarketer:预计2015年中国手机社交网络用户达到3.359亿[EB/OL].[2017-08-06]. http:// www.199it.com/archives/344003.html.
[3] 魏笑笑.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8):185-188,194.
[4] 梁士金. 知识碎片化:移动社交媒体与图书馆的技术融合[J].现代情报,2015(11):54-58.
[5] 蒋丽平,郑红月,易安宁. 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国内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现状调查[J]. 现代情报,2014(10):79-82,87.
[6] 陈琳. 国内图书馆微博应用现状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1(24):30-33.
[7] 刘莹.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拓展读者服务初探[J]. 图书馆工作研究, 2012(6):121-124.
[8] 黄浩波,何卫华,叶青. 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9] 张丽英,梁曦. 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整体化发展策略探讨[J]. 图书馆杂志,2015,34(8):10-14.
[10] 张晓新,沙玉萍. 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S1):78-80.
[11] 张妍妍,余波,郭蕾,等. 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7(4):44-50.
[12] 刘兹恒,潘梅.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内容[J]. 图书与情报,2007(2):32-37.
[13] 王根,孙慧. 基于危机管理思想的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研究[J]. 图书馆,2012(6):59-62.
[14] 孟德泉,董颖,沙娅弘,等. 基于OPAC统计数据的借阅率提升策略探讨[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5):73-78.
[15] 杨衡. 基于文献利用统计和读者问卷调查的馆藏纸质文献效用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32(5):106-110.
[16] 汤罡辉,韦景竹. 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对策[J]. 图书馆建设,2010(1):79-83.
[17] 刘兹恒. 图书馆危机管理基础工作策略[J]. 图书馆论坛,2008,28(6):21-25.
[18] 燕辉. 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之“信师事件”[J]. 图书情报知识,2007(3):25-31.
[19] 李丹. 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典型案例述评[J]. 图书馆,2007(5):84-87.
[20] 徐晓琳. 从图书馆危机事件看图书馆危机管理[J].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124-126.
[21] 王根. 中外版权制度中图书馆合理使用条款比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39-42.
[22] 倪胜霞. 高校图书馆期刊采购招标的合同履约管理[J]. 图书馆论坛,2010,30(2):89-90.
[23] 李洪武. 垄断与限制垄断:著作权集体管理在信息网络时代的扩张[J]. 图书情报知识,2005(2):43-46.
[24] 朱庆华,陈铭. 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5] 林婷. 英美公共图书馆网站版权声明的比较研究:基于英国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09(2):60-66.
[26] 倪孙洁,江梅. 从版权声明到版权政策的跨越:基于中美图书馆比较视角[J]. 中国出版,2011(8):44-47.
[27] 张立彬,李易航. 高校图书馆版权素养教育:价值、内涵与实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12):69-75.
[28] 傅文奇,吴小翠. 图书馆电子书版权授权模式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3):104-118.
[29] 韦景竹,李秋月.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版权管理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为例[J]. 图书馆论坛,2015,35(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