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军事历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基础,树立正确的“军事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军事现象,并具备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的精神。目前高等院校“军事历史”课程学时通常较少,如何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人类“军事历史”有一个较清晰完整的认识,继承我国优良的军事文化传统,同时收获历史的智慧,增强信党爱军、献身国防的情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授课内容脉络不清、详略不当。人类“军事历史”纵贯古今,横连中外,事件繁多。教师如果在备课中不注重对零散、杂乱的“军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凝练、总结和升华,并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则难以理清人类“军事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和逻辑关系,以及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抓住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么学生面对的就会是一堆庞杂零碎、脉络不清的历史资料,学习起来很费劲,而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事实,不见规律,仅记住一些零散的历史事件,而不能把握历史长河奔流到海的历史大趋势。
2.将战争孤立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战争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如果教师不具备“军事历史”的大视野,不注意将战争放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下进行考虑,在教学中仅介绍一场场战争的过程,对于刚接触“军事历史”的青年大学生而言,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就比较困难,更不要说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军事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3.只注重介绍历史事实,不注意启迪学生的历史智慧。“军事历史”教学课时较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只注重史实的讲解,而忽视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教学活动蜕变成简单的历史知识灌输,学生也只是被动地记忆一些历史史实,而没有被调动起来开展史料分析、总结归纳其规律的高层次科学思维活动。学生没有对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很难理解隐藏在历史深处之手,更难在把握“军事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见其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军事历史”教学团队的建设。①打造一支学术专精、热爱“军事历史”教学事业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注意把好教师入口关,挑选基础理论扎实、学术专精、热爱“军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优秀博士充实教学团队。同时,大力加强和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军事历史”优势学科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合作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②大力夯实老师开展“军事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在“军事历史”领域学识渊博、底蕴厚实是上好“军事历史”课程的基本功。“军事历史”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阅读时既要将书读厚,同时还能够将书读薄。既能对主要历史时期的“军事历史”事实了如指掌,同时还能够融会贯通,并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将人类“军事历史”娓娓道来,让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此外,还应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针对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精心选择和加工授课内容。(1)注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军事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如何将这浩繁的“军事历史”史实在几十个学时内讲好,让学生对人类“军事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启迪历史智慧,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教学内容选定中,注意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将古今中外“军事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叙述,把战争史、军队史、军事技术史和军事思想史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对“军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和重大变化作较为详细地叙述。
(2)注意把握人类“军事历史”发展的脉络。人类“军事历史”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为了使学生对人类的“军事历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需要教师将一些零散、杂乱的“军事历史”知识加以分析、提炼、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形成清晰的脉络。教学中按照奴隶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时期、新中国时期的“军事历史”进行介绍。在讲解中注意要保持历史的大视野,分析“军事历史”发展的主脉络,研究人类“军事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重点讲清在不同的时期,人类为什么发生战争?人类战争的形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上述主线和大脉络的把握,使学生明白人类军事战争是由社会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人类战争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演化;人类用什么工具生产,就用什么工具战斗等重要观点。
(3)注意揭示“军事历史”事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战争是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揭示该联系。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中的秦赵长平之战,要注意透过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分析影响战争结局的原因。秦赵长平之战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两国主帅的计谋高低和将士勇敢与否,更本质地取决于秦、赵两国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巨大差距。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赵国,赵国被灭亡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在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历史”时,要注意将中国置于全球战略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大背景下来分析,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印边境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经过。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军事历史”事件的同时,拓展了历史大视野,培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逐步提高全面、辩证地分析军事现象背后深刻原因的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喜欢“军事历史”。学习“军事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采用他们较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注意认真收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装备、“军事历史”人物、主要战争场景的油画、照片、影视图片等资料,在教材和授课的课件中做到图文并茂。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语言流畅,深入浅出,避免枯燥单调,让现代的大学生亲近“军事历史”,喜欢上“军事历史”。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历史启迪智慧。历史的重要价值在于启示未来。在“军事历史”课程教学中,力戒简单地进行史料的罗列,在介绍国家的兴衰、战争的演变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隐藏在这些历史史实背后的规律,获得历史的智慧。例如,在介绍古代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最终波斯军队失败而斯巴达军队获胜,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有波斯雇佣兵打不过斯巴达公民军队的重要原因。又如在介绍罗马帝国军队兴起和强盛的原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军制、装备等多方面去思考其对军队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获得到高层次的愉悦和享受,发挥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启示未来的作用。
(3)运用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战略思维。在介绍解放战争中,可以通过战场态势图等方式,标出国统区、解放区、日占区的变化过程,结合战场态势的演变,再现解放战争的伟大画卷,使学生仿佛置身伟大的解放战争历史洪流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以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战略决策,再现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过程。通过上述情景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战略决策角色,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同时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党中央和毛主席战略决策的英明伟大。
(4)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广泛课外阅读。“军事历史”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简洁的语言,如同把珍珠串成项链一样,将一个个独立的历史事件和这些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同时还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囿于课内学时较少,为了使学生对“军事历史”有更深入的学习,可以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列出经典“军事历史”书目,鼓励学生课下广泛阅读。通过课堂内精讲和课外广泛阅读相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军事历史”素养。
4.发挥“军事历史”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在“军事历史”中人民解放军战争史等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在学生理想信念、战斗精神方面的综合育人作用。
(1)增强听党指挥、热爱人民的理想信念。人民解放军战争史是“军事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军事历史”等章节。在上述章节教学过程中,要把党史、军史有机融合,通过对人民解放军战争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部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壮大史。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就没有英勇无敌的人民军队。从而使学生牢固树立听党指挥、热爱人民的理想信念。
(2)培养军人血性虎气、砥砺战斗精神。一部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也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求索、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伟大历史。在上述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简要穿插典型英雄人物生平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深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军人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精神境界、艰苦奋斗的思想品格、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强大力量,从而培养军人的血性虎气、砥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军事历史”课程的特点,同时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综合育人作用四个方面给出了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从而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人类“军事历史”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收获历史的智慧,增强信党爱军、从军习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