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锦水小学(312467)
科学是帮助人们以客观的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学科。因此,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发挥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够深刻理解、体会科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科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科学并不遥远,而是切切实实地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影响。教学情境与生活的结合,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用漏斗向瓶子倒酱油而一下子倒不进去的情境,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教师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熟悉的出发点,从而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由空气引起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到气球是被空气“撑”起来的、轮胎里打了空气就不会瘪下去、拧紧的空瓶子捏不下去等。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以科学的视角看待生活,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教学《我们离不开植物》这一课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由植物做成的,人类离不开植物。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植物请到课堂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大白菜、西红柿、莴苣、藕等蔬菜,学生都见过,但是不明白它们属于什么植物,教师不妨将这些植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属于什么植物,并说明原因。接下来,教师拿出牛奶、面包、大米等,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植物。在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得出正确的结论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这些东西来自于哪些植物。经过思考,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来自植物,明白“我们离不开植物”。这样的设计细致入微,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应被束缚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组织生活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水域污染与保护》时,教师可以组织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科学探究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看看学校周边是否存在水域污染的情况。在活动之前,教师给每个探究小组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带着任务进行探究。例如,对A组布置观察任务:观察学校周边水域的水面颜色,是否有漂浮物、工厂、垃圾场等;对B组布置拍照任务:将污染水域拍下来,并观察附近有没有张贴保护水环境的宣传标语;对C组布置取样任务:用小玻璃瓶采集水样,闻闻是否有怪味;对D组布置采访任务:采访当地居民与环保部门,看看他们对水域污染的态度。教师布置任务后要实时监督,确保学生的安全。通过探究,学生不仅了解了水域保护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保护水源的意识更强了。
总之,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立足文本,发掘生活中科学课程教学的资源,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