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侠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学,浙江 杭州)
课堂教学实效即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一直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是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三大主要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看来,学习兴趣的大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数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现本人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与体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吸引学生的好课,开头尤为重要,它能影响学生整堂课的活跃程度和课堂表现。根据所授课的知识,提前搜集相关的趣味材料,在教授新知识之前,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这样不仅让知识变得鲜活,也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我准备了一个个“隔箱摸物”的游戏,箱子里面放有各种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积木块、口嚼糖、糖果、胶水盖、金橘,请同学来摸一下里面的物体,说出它可以抽象成小学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拿出来让同学们验证一下。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点、线、面、体,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学习中。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形状,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本节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实践出真知。新课标积极倡导数学探究的课程理念,课堂上尽可能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探究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也满足学生较强的表现欲。数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的过程。
例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二节“图形的旋转”中,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执教时做了以下的探究活动:(1)准备一块三角板,在纸上画一个相同的三角形,然后把三角板放在三角形上使得它们完全重合,再以其中一个端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并画下此时的图形,最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2)为了比较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笔者让学生探究通过怎样的变换才能使得自己的两只手完全重合呢?只作旋转变换可以吗?只作平移变换呢?只作轴对称变换呢?这些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就能解决并使学生获取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
除此之外,为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笔者也会布置一些课后的探究小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
第斯多惠曾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和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一个情感丰富的教师,他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气氛,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会有所放松,学习活动也就会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最优效果。在课堂即将进入后半段时,学生大脑很容易产生疲劳,然而,此时如果能穿插一些课堂相关的趣味小知识或者趣味性的知识小故事,那么便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将能很好地调整学生的脑疲劳。
笔者曾在“全等三角形”的授课中,当学生出现疲惫状态时,我做了如下小结:“接下来我们来猜个谜语‘从前,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约好一起出去玩,结果到了约定的那天,圆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来了,只有三角形没有来,这个情形叫什么?’”听完思考片刻,个别同学就兴奋地说出了答案“全等三角形”。其他同学也都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啊!”接着我说:“下面我想知道全等三角形会有哪些‘情况’?”学生都心领神会地说起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有人说,数学是令人着迷的乐土,它曾经让多少仁人志士乐不思蜀,如痴着魔;数学的世界是神奇的,它让无数探究者绞尽脑汁,望而兴叹!数学课的趣味性有待于我们去挖掘,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数学本身散发的魅力,将增强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