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语文课堂内外融洽结合的对策

2018-02-26 23:24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生作业作文

于 艳 丽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学校,山东 威海 264200)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日常交际工具,学生对它们的传承、创新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努力冲破课堂束缚,不断寻求课堂内外的结合点,焕发出语文教学的活力与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打下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一、浸透书香,于舒适自然的课外阅读中共同成长

生活是知识、情感的来源,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必须从生活出发,在常规课堂与非常规课堂的结合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适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通过品读、交流、练笔等方式利用好课外阅读。

1.拓宽阅读范围,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但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的一个媒介。单纯的课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我个人理解,教材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生发点。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原点,围绕主题、体裁、写法、作者、时代等要素,多角度、多方位地丰富阅读素材,从而达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深化。

以我校初中语文组自主编写的《主题拓展阅读》校本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为我们展示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朱自清笔下花枝招展的春,老舍眼中空灵的蓝水晶般的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何其芳的饱食过稻香的秋,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名家眼中自然界无尽的魅力。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语文教师选取了丰子恺、鲁先圣、林语堂、郁达夫等名家同题材文章,再次用四季的绚烂撞击孩子们的视觉与心灵。同时还选取了《立在城市里的一列树》《草尖上的春色》《村庄的声音》等体裁相同、主题一致、写作手法相近的当代美文作为阅读训练素材,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除了海量的纸质读物外,电视节目中深情款款的“朗读者”;微信平台上美轮美奂的“为你读诗”;电台里跨越时空的“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课文”,以及琳琅缤纷的各类有声读物,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2.师生共同阅读,为学校创设和谐育人的教育氛围

教师的群体阅读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它可以引领学生阅读。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参与学校的阅读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开展师生共读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阅读;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师生阅读氛围有利于学校书香校园的打造。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定或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及名家散文作品,如《童年》《骆驼祥子》《城南旧事》以及林清玄、毕淑敏、史铁生、丁立梅的散文著作,师生利用阅读课及课余时间共同阅读同一作品,在交流、分享中彼此产生情感共鸣。张伟忠教授曾说: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在师生共读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引领,通过教师的解读,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深邃、读懂文本深处的人生。甚至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使学生从呆板的文字阅读转化为系统的、斑斓的、辨识性强的、易于记忆的图画阅读,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文章内容、记忆课本知识、发散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或一系列书,平等评价学生,最终获得师生共同成长。

二、因材施教,于开放自由的弹性作业中获取生成

学生作业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验学生课堂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状况。语文教师需要将作业看作学生成长进步的一部分,因为作业可以巩固知识、习得技能、发散思维、生成智慧。教师可适度放宽学生的作文时间、设置多样的作业形式,使师生在教师批改作业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成长。

1.打破写作的时空局限,活化学生思路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文字和技巧来构思文章的过程,本质为表达和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开放写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亲身观察和体验,就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从而保持写作的乐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精密”而“诚实”的好文章来源于生活。

我们倡导情景体验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引入写作的“源头活水”。初一语文下册课本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作家笔下妙趣横生的昆虫世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们鼓励学生走进田野,细致观察一种或几种生物,并通过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采访科普工作者等方式进行个人或小组合作探究。获取了丰厚的一手资料后,布置学生完成《从____到____》半命题作文,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结构特点、句式特点及拟人手法进行创作,涌现出许多内容充实、描写细腻、语言丰富的佳作。

2.设计多重形式,尊重学生实际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的作业设计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所谓“最近发展区”,即每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能之间的差距,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层级化的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心理愉悦感,进而产生学习的动能。在作业形式上力求多变,真正贴近学生的内心,学生能够而且乐于完成[1]。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我们设计了基础、提高和拓展三类作业。基础作业包括字词书写及美段摘抄赏析;为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了用彩笔描绘春天、仿段等提高作业;另外还推荐了林斤澜的文章和老舍的《春风》作为课外拓展阅读篇目。学习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等级的作业完成过程中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了不同学力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教师示范,于平等轻松的共生写作中拉近距离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每每扮演着指令官、旁观者和审判员的身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无奈与困惑我们无从知晓,因此在评判中难免存在“隔靴搔痒”的弊端。共生写作,可以使师生、生生在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中互相激活,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教师写下水文,激发学生作文的生命力

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至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写作教学,教师所教的不应该只是他所懂的(技术层面),而应当是他所有的;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内在于他的,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言,语文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教室”。通过师生共同创作,相互研讨,为种子培土、浇灌,使这创作的种子萌芽、破土、分蘖、成长,最终结出累累硕果。2016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为《沉淀》。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首先要梳理好自己的“沉淀”,静下心来,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体会到“情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师生、生生将各自的作文在课堂中交流、评比、修改,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作文指导更具生命意义。

2.师生同写校园,共同捕捉校园生活中的细节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园。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时间都用在家庭、学校和辅导机构,对于“路边的风景”无暇顾及,而学校生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各种情感的来源[2]。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感觉找不到素材,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绞尽脑汁,这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校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进行写作。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师生间的互相关怀、校园美好的风景等都是写作的良好素材,师生共写学校生活是师生之间表现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师生可以坚持每天写校园生活随笔,并抽时间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因为师生的写作角度不同,所以在面对同样的事物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教师的写作情感、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师生共同捕捉校园生活细节,从而流畅地写出作文。

四、体验生活,于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增进情感

生活即教育。社会是生活的主场地,即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为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学习氛围自由轻松,语文教师需要学会慢慢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包容、尊重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1.顺应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静待花开”的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对学生进行有“温度”的教育,学会用包容的教学艺术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在能力。学生的生活空间与语文学习空间关联密切,一般生活空间大,学习空间就会随之变大。实践课程的安排,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班级里通过开展主题实践班会的形式了解大千世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实践基地外出考察来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外出实践活动较课堂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放松自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也更加自然,学生可以在体验中丰富知识架构、加深记忆理解课堂所学[3]。教师在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时要学会宽容、理解学生,顺应学生的天性,尽量避免学生因教师的严加管束而缩手缩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心中的疑惑,有利于教学生成。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后感,由于学生亲身体验过,所以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不会感到吃力,文章也更具真情实感。

2.赞赏学生优点,树立学生自信

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给予赞赏,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语文教材在每单元结束后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设计,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往往在课堂交际时无话可说,教学设计的初衷也得不到实现。因此在外出实践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将所要训练的内容在实践中渗透,鼓励学生交际,在他们完成指定任务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现场表扬。被表扬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鼓励而树立自信,激励他在其他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训练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表达,教师也能够顺畅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语文学科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内外有效结合、有效促进。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语文课堂,开放创新,有效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向课堂外延伸,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性相统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滋润心灵,愉悦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符艳华.论语文教师对中学生作业的优化设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27-49.

[2] 陆彩萍.小学语文课堂内外和谐互促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9):71-75.

[3] 田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4-15.

猜你喜欢
师生作业作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作业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我想要自由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