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渗

2018-02-26 08:35:11孙振武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精神科学

孙振武

(上海电机学院 文理教学部,上海201306)

近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培养目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等不良风气侵蚀着科学精神,信仰迷失、道德冷漠、公德缺位等不良现象消解着人文精神。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阻碍着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如何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无法回避的严峻话题。因此,厘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充分认识两者融合与渗透的必要性,探讨其培育和融渗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渗

“融渗”即融合与渗透。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而言,两者的融渗既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织,又表现为两者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所共同发挥的“1+1>2”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其实,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

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不仅是人们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更是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精神已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包括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等,其核心要素可以归纳为务实、求真、无畏、创新。其中,务实是基础,求真是核心,无畏是前提,创新是目的。[1]

科学精神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学生如果仅有科学知识而没有科学精神,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创新的思想和行为,就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不能服务于人类社会,更不可能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这样的人不仅难以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个人生活也会陷入幻想、虚浮、保守的困境中。一个人只有在理性和实证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批判精神,进而激发出创新精神,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硕果。各级学校都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者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权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到日常工作中。

2.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注,是人类对自身观照和认识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其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对个体价值的认同和关切,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平等、自由、民主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理想和道德情操的高度认同。从人才培养来看,科学精神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并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关注学生做人处事的能力,旨在培养其独立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如果说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追求真理,即“真”,那么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善”。“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终极性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塑造其理想人格,实现其人生价值,最终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和善待社会。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人文精神,一所不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学校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渗的必要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双翼。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推进都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光照和驱动,丧失这两种精神,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动力就会阙如。科学旨在探求和研究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旨在满足个人和社会所需要的终极关怀,解决“是否应该做”的问题。前者给人以理性,后者给人以悟性。虽然两种精神的差别看似很大,但它们的关系其实是互补共生的。[2]人文精神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蕴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准确性、清晰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同样,科学精神也依赖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求善的,它是科技进步的目的和归宿,即为善天下、造福人类。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的精神氛围与和谐环境,同时也为规范科技团体行为、减少科学技术负面影响提供保障。只有在人文精神引领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方向前进,才能凸显其应有的理性,才能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有效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未来的人才变成只追求学术而无灵魂的“空壳”人,或者使他们成为空发宏论而缺乏务实求真精神的“坐而论道”者。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快速培养各类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我国的教育体制从高中阶段就开始了严格的文理分科,再加上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愈来愈单一,文理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大。同时,在“重分数、轻素质”的社会大氛围下,学生中“有科学知识而无科学精神、有人文知识而无人文精神”的人愈来愈多,学校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学校人文气息缺乏,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一些学生只关心物质生活和个人利益,较少有服务全人类的远大志向;有些学生缺少起码的沟通能力,不会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致使校园里极端性事件多发。这些教训提醒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进两者的充分融合,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输送出合格的人才。[3]

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通识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把两者有效地融合、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其中,通识教育对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就其性质、目的和内容来说,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

通识教育关注人本身,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成为“全面的人”;通识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给受教育者提供某种通识素养,而是超越单纯知识的授受,侧重启迪精神、孕育灵魂。例如在历史教育中,重点不是提供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沉浮,引导学生从历史走向自我,思索自己置身现实之中的位置与生存之道,思考人生。科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勾勒某一学科的全貌,而是通过其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思维创新方法、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文情怀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所有这些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谋而合。无论是人文精神所关注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独立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是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务实、求真、无畏、创新,在通识教育中都可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得以渗透。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密切相关。通识教育正是要打破专业局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分析各种科学事件、历史事件、人文故事背后潜藏的种种关联,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复合交叉和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以开阔的心胸、多维度的视野思考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而且使其“沟通”文理,培养其文化融通能力,从而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总之,由于通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强调“贯通”文理,因此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使两者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把构建全面的通识教育体系放在优先位置,使其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渗的有效路径

通识教育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实现两者融渗的重要路径,而通识教育的任务主要靠通识课程来实现。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是否科学、通识课程的内容选择是否合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是否正确等,直接关系到通识教育的最终效果,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以供商榷。

1.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人们以前常说的素质教育。鉴于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时,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相关部门要全面规划、精心挑选,把那些着眼于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课程作为通识类重点课程,并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其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委托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组建通识课程模块群,建立一套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复旦大学在此方面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该校在对通识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设立了六大课程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5],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和求真务实精神,指导其完善人格、陶冶性情,提升道德情操和人格境界。

2.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通识课程的建设方面,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系统性改革,开拓思维、勇于尝试。在理念上,要认识到科学知识不等于科学精神、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不能简单地将专业课程的知识架构简化作为通识课程的内容,否则会导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通识教育目标化为泡影。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要过分注重课程的专业性、严谨性,而要突出其普适性、趣味性、丰富性和多维度等特点,坚持基础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导向性原则、融合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原则。[6]要敢于突破课程已有的框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结合教师自身的兴趣和知识结构,富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笔者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下所示:在确定《物理学史》内容时,借助介绍亚里士多德在科学上所做的贡献,适时地追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其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古希腊三杰对西方文明所做的贡献;在谈到中国古代“阴阳观”时,向学生介绍《易经》《老子》《庄子》《墨子》等先秦元典的哲学思想。[7]这些内容在增进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了解、提高其文理知识贯通、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渗等方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可运用课堂讨论、动画演示、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特别要善于运用视听材料,使学生能直观、近距离“感触”授课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3.建设一支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

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但教师是教学的关键,良好的课程体系必须由教师来付诸实践。因此,教师自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熏陶作用。要建设一门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优秀通识课,对教师的知识面、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有人格魅力、知识面广、文理贯通、幽默风趣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并实现其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受我国教育体制过分强调专业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被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过分专业化”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很难适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要求,更谈不上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有意识、有深度地挖掘和凝练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学校要在加强教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加大投入,建设一支融通文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渗必要性的认识,激发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和由单纯的“知识型”教师向具有综合素质的“素养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探讨通识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的要求,探索教师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另外,通过建立和健全培训制度、晋升机制等,推动教师改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正视功利,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感染和影响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培养和引导学生,从而打造一支“专”“通”并重、“文”“理”交融、既求真务实又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队伍。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动力,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能否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就成为检验学校教育成败的主要指标。对学生而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人性境界提升的过程,需要学校在课内课外采取多种举措,使其获得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当然,在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提升、加强两者融渗方面,通识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通识教育体系建构,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精神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科学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