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琴
《阿娜尔姑丽》是王蒙先生的一篇散文,选自其散文集《新疆的歌》。文章从四个方面来介绍:“阿娜尔姑丽”的意义,听这些南疆民歌所产生的想象,第一次听到歌曲所产生的冲击及这些歌对“我”的影响。在教学中,教者发现这篇散文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难在文章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缺少对南疆戈壁荒凉及恶劣环境的感知;难在大量的陌生化的词语拗口、生僻,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会;难在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甚少,难悟作者表达的意图所在。
在教学中,教者须从散文的文体出发,借助于“读”“比”“补”三种散文教学策略,循文依生,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回归。
散文,读是王道!薛法根老师指出:散文的教学价值之一就在于品味语言之美,读出散文特别的味道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散文语言的品味中,磨砺出对语言的敏感性。在引领学生初读词句时,教师借助朗读来演绎散文的情趣。
片断一:朗读词语,体悟“环境恶劣”
师:在读这些语句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环境的。
(出示:漫漫戈壁驿道 四周杳无人迹 远山上雪光晶莹柴草在风中颤抖)
师:请大家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出现了什么画面,再把画面读出来。(生自读)
师: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听,他读的哪些词语把画面读出来了?(生读)
师:睁开眼睛,哪些词让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
生:“漫漫戈壁驿道”让我想到了在沙漠上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行走很艰难。
生:“远山上雪光晶莹”让我觉得雪山顶上银光闪烁,十分壮观。
师:这样,我们不多说了,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读出来吧!
片断二:朗读句子,深化“环境恶劣”
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哪些句子特别打动你?
生:打动我的句子是“四周杳无人迹,远山上雪光晶莹,干峻的柴草在风中颤抖”。我从“杳无人迹”感觉到戈壁很荒凉,我好像看到了在漫漫的戈壁上,黄沙漫天飞舞,寸草不生,环境险恶。
师:这么一句话,你就读出这么多东西。理解得好,一定能读得好。请你读出来。(生读)
师:其他同学对这段话有补充吗?
生:我好像看到铺天盖地的风沙扑过来,很寒冷。
师:把你的感觉带进朗读中去吧!(生读)
师:同学们,环境恶劣,但是有动人的歌声相伴,南疆人民体悟着大地的——
生(齐):辽阔、荒芜、寂静、神秘。
师:南疆人民在沙漠上唱着歌,体验着大地的——
生(齐):辽阔、荒芜、寂静、神秘。
……
散文就是“声音与书写”的文字。在第一课时,通过诵读“漫漫戈壁驿道”“杳无人迹”“雪光晶莹”“颤抖”这些词语,就把学生带入了荒凉的戈壁。“辽阔”“荒芜”“寂静”“神秘”这几个语词的渲染,营构了荒凉与寒冷,如一首幽远的旋律从远方飘来。文本内在的秩序和节奏形态就这样铺设。此时朗读不仅是加深情感体悟的路径,亦是内化情感的外在演绎,散文味自然由内而外飘溢而出了。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优美,有味道,所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散文的作者在写作时构思最多的是句子。散文的教学价值之一就是品味语言美,体悟细微处凝聚着的情感力量。
片断一:置换词语
师:在“四周杳无人迹,远山上雪光晶莹,干峻的柴草在风中颤抖”这句话中,有一个词“颤抖”,你注意到了吗?(生沉默)
师: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一般怎么写?
生:干峻的柴草在风中摇摆。
师:这里,为什么不说“摇摆”,而是“颤抖”呢?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再想一想为什么。(生读句子)
生:这里把柴草当成人来写,说明当时环境很冷。
生:还可能是害怕,周围没有一个人,所以会颤抖。
师:通过置换词语,我们会发现,在这里作者用“颤抖”一词写出了南疆戈壁环境极其恶劣。
……
在这里,教师将文本中的“颤抖”与“摇摆”进行置换,让学生在置换中发现“颤抖”更具画面感。透过文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将学生带至寒冷、荒凉的南疆戈壁。
片断二:常异比较
生:“许多日日夜夜”“许多岁岁年年”有重复和啰嗦的感觉。
师:你真会读书!说说你的理由。
生:“日日夜夜”“岁岁年年”都是叠词,就是为了表明很多。我觉得这里要去掉“许多”。
师:那这里是不是真的很啰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齐读)
生:这里的“许多日日夜夜”“许多岁岁年年”说明南疆人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付出很多。
师:作者用了两个相近意思的表达,看似重复,实际上是在——
生(齐):强调南疆人民为家乡的付出之多。
师:是的,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就要关注一些特别表达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读,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所要倾诉的情感。
……
关注文中一些“陌生化表达”的语句,聚焦这些特殊范式的语句,重锤敲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散文遣词造句的秘妙之处,习得散文的表达范式,感受散文的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深层地感受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篇散文都极具个人色彩。作者写散文,只是要与人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思。这篇课文王蒙通过一首歌,联想到了很多画面,体悟了很多情感,这当然与作者生活的经历有关。我们只有走进作者当时的生活情境,才能感同身受。
片断一:补充介绍王蒙
师:为什么王蒙会从富有节奏的南疆民歌中听出这些呢?课前,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却只是欢快的节奏呢?猜一猜!
生:因为他想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
生:他应该也在新疆生活过,体验过这样的生活。
师:你是用一种推想的方法,读出了王蒙背后的生活。
师:我们来看一看王蒙的一段生活经历。
(出示王蒙1963~1979年新疆生活的经历)
师:王蒙说:“在我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新疆人民给了我快乐和安慰,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乐观和力量。”看来,这和我们猜想的差不多。
……
教师通过对王蒙新疆生活经历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王蒙能从一首歌中联想到那么多画面,体悟到那么深的情感。“情动而辞发”,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才会有这样的文。
片断二:补充介绍南疆
师:大家知道新疆吗?
生:新疆那儿有好吃的羊肉串。
生:新疆人能歌善舞。有人说,新疆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师:新疆是歌舞之乡,是瓜果之乡。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北疆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有牧场、牛羊,还有瓜果。
(出示南疆图片,师介绍。)
师:而南疆大多是茫茫的沙漠和戈壁,干旱少雨,每年春夏之交,漫天的风尘。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南疆的很多农村人口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王蒙所介绍的这首《阿娜尔姑丽》,就是一首南疆的民歌。
……
只有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学生才能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而阅读作者的生活世界,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补充相关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种文体均有其独特的味道。在教学散文时,遵循其独有的“散文味”,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整合二者的需求,就可以铺设一条走进散文文本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