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225211)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建构探究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提出的观点。
“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思路,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其定目标,还要根据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确定学生阶段学习的主题。如在讲解苏科版小学三年级第9课《用键盘打字》这一课时,我结合前面讲的第6课《认识键盘》、第7课《驾驭键盘》以及第8课《玩转键盘》时学生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生之前对电脑打字有一定的接触,有的学生虽了解少但学习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于是我将学生分为两组,前两类学生为一组,第三类学生为一组。一组学生的主题为“听故事,记故事”,让学生边听边记录听到的故事,读速不应太快,给学生反应和打字的时间,这样在训练学生用键盘打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另一组学生的主题为“看故事,写故事”,即将故事文本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按照故事文本进行打字练习。
通过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给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将学生区分开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从而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能力。
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如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等,应用于其他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年级学生处于刚刚接触计算思维的阶段,并不需要完全了解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等问题解决的方式,仅仅需要构建一个计算思维的框架。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第9课教学结束之前,我引导学生思考我的讲解:“前几节课,我们从信息技术是什么讲到计算机,之后讲解了计算机系统以及桌面。这几节课,我们又讲解了键盘的基本知识与用法,你们能不能为老师总结一下,这是个什么顺序呢?”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想到了“从大到小的顺序”。我接着进行引导:“除了从大到小的顺序外,还有从书本学习到动手操作的顺序,对吗?”学生纷纷点头。“你们原本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但现在每个人都学会了打字,所以我们以后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自己动手操作。”……
沟通的过程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发展了计算思维。
“实践出真知”,教学如果只靠课本而不结合实践,不仅教学过程枯燥,学生也无法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
如苏科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从第10课开始便向学生打开了网络的新世界。现在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用互联网,学生对于网络并不陌生,但他们也仅仅通过电脑学习一些课程或者把电脑作为娱乐的工具而已,对于软件的下载和安装并没有接触过。我结合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兴趣,同时指导其正确应用。在讲第13课《下载和安装软件》时,我问:“同学们一般用电脑干什么啊?”得到玩游戏、看视频等答案后,我又问:“那你们都用什么看视频呢?”学生说出了几个视频软件。我抛出问题:“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软件是怎么进入你的电脑吗?”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兴趣。经过一节课的讲解及指导,学生对软件的下载和安装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我给学生留了在父母的监督下,在自己家电脑上下载一个软件的课后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开展指导工作减轻了负担。同时,由于结合了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学习,还可以在课后练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层层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最后结合实践,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