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 宁夏银川 750000)
那么什么是课堂?从课堂的词源上看课”一词来源于罗马单词意指召唤,它可以追溯到印欧语系词根。在应用时是应招入伍的意思。16世纪英语里开始用qel来表示一群学生。这些学生有可能是召集到当时的新式教会大学里进行学习。当时rom仅仅意味开放的空间。这个词汇其实具有开放的内涵,课堂本身原来就是指一个持续开放的环境及其中的人,这些人召集起来学习他们周围的世界。
今天的课堂或者教师对于我们每一个受过或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而言,是我们许许多多正式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课堂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大部分空间,课堂也同时承载着家长、社会对孩子智力发展和人格成长的期望。然而在今天的课堂早已失去了其辞源中原有的开放之意。人们怀疑他压制了孩子们的天性,把孩子禁锢在狭小的桌椅边,人们质疑它隔绝了学习与实践、造成了高分低能和眼高手低。总之我们总是遗憾它变成了一个生产流水线的车间。无法对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需要给予关注。因此,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宣称课堂改革是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始终没能学会如何真实的在实践中使用概念、原理。当我们抱怨学生不会提问、没有质疑、缺乏创意时,应该遗憾的是其实他们在漫长的基础教育中就是要求接受、顺从、记忆、追求统一的答案为特征的课堂文化。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机会体验真正的探究,接触真实的问题。换言之他们缺乏一个通往质疑、批判和创意的教育文化的入口或通道。他们从学校走入社会就像跨越一种文化的鸿沟一样艰难。
银川市的课堂评价标准和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银川市课堂评价核心指标。1.学生认知发展成为教学的基本依据。2.学生潜能释放成为课堂主要特色。3.学生内化过程成为教学关键的环节。4.学生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流文化。5.学生质疑生成成为课堂核心价值。而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正好契合了核心指标的标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是以研究者的方式对学科领域的高度参与,学生能够在一个新的话题开始的时候提出问题,从自身理解的需要来提出问题,能够聚焦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己真正的兴趣,老师激励学生为寻求问题解决而努力。学生参与数学研讨,而不只是应用运算法则和课本上的定理。
作为共同体的课堂,参与者学会学习他人和助人学习。当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学习的主题和过程为焦点时时,他们更加相互尊重和相互帮助。当小组中充满尊重的氛围和责任意识时,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而且直接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学生更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产生了学习动机。更有可能对学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做出选择并负起责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学习动机及学习自主性是这种课堂的重要性质。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通过合作的探寻来提出他们概括出来的真实问题。他们所拥有的行使权产生了一系列效应,学生自主身份的获得使小组学习效果更好了。由于公共对话聚焦与谈论个人经验,大家的认知参与度提高了。由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对学习和教学产生了责任感,当谈话是由学生启动的时候小组合作的交互会更加频繁。
学生具有利用问题困境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他们把问题困境作为一个值得去努力解决的真实困难。并对努力找到解决办法负有责任。如果学生失去这个权利,而只是从老师那里得到解决的方法,或者像我们常见的那样,学生想老师想要的答案、提出老师期待的方法,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进入真实的科学研究。所采用的专业思维方式既没有机会向探究着那样去思考。
通过分布式的任务设计和责任分配,通过认知难题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多元方式,学习者在相互尊重和彼此支持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相互质疑、维护、修正或者放弃自己的观点。彼此提出论证等,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体验科学事实和观点诞生的过程。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更好的运用知识在整个研究期间随着新的想法越来越多,学生对所教的原理能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时,知识的迁移更好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能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交、就是为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是意味着学生已经学成了,而是因为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所以老师的职责是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所以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老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种教育理念也正是银川市提出的课堂核心指标和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课堂变革。只有课堂发生变革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