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靖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左右江红色资源作为其中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亟待转化为红色育人资源。兴义民族学院作为该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民族院校,承担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围绕本地区的区情、校情、院情和学情,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顶层设计、研究平台、课程体系、师生科研、学生能力、校园文化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红色资源转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校本化转化实施路径的探索,增强了民族地区“五个认同”,更好服务了高校思政工作。
如何提高“五个认同”是当前在各族群众中,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中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迫切任务。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提出了这“四个认同”。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2015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五个认同”的提出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五个认同”是立德树人在当前形势下的具体展开,其实质就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发展,多民族地区应尤为重视。
红色文化与“五个认同”之间有内在密切的联系,一定程度上,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与“五个认同”的实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笔者所属地方民族院校所在地的左右江红色资源,对于增强本地区“五个认同”意义重大。
结合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等有关文件,我校把打好“红色老区牌”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选择。“红色老区牌”就是要依托左右江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对黔西南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贵州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旅游开发及贵州抗战精神的提炼、黔西南好人现象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模式研究、左右江革命老区特色产业振兴路径等方面发布课题指南,部署科研项目,以红色元素为核心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学科群。同时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载体、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左右江红色资源的校本化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立足于地方特色资源和实际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和实践。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左右江红色资源校本化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学校办学思想,为创建“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在秉持“地方性”办学方向、面向“师范性”办学定位、“民族性”办学特色的理念下,为便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师范教育等问题开展持续集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围绕提高学生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致力于培养拥有学科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在红色文化研究风潮的影响下,政治与历史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体性发展要求,立足左右江革命老区、立足民族地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展开多样化的课程,加设了一些体现地方性、民族性的课程,在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选修方向,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突出红色文化育人。
2.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支撑,左右江红色资源的校本课程旨在展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将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相关课程,设置专题或者专门章节,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加强探索,努力增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体现学校“地方性”的服务面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一两门专业课,用生动的红色文化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已开设的《贵州通史》、《贵州省情》、《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研究》等地方历史文化课程中,均增加与左右江红色资源有关的专题和章节。由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效果较好,政治与历史学院正在编写教材,计划进一步开设《新贵州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课程,并且推广到全校乃至全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和加强,为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打造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是左右江红色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以教师为本”的集中体现。左右江红色资源的校本化是政治与历史学院在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之后而展开的,从每个教师的自我发展出发,从课程的开发和科学的研究两方面建设教师队伍。教师在左右江红色资源的课程开发中,查阅资料,吸收知识,发现新知,增强教师的课程视野,完善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编制能力和和著作的撰写能力,不断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创新育人方法是左右江红色资源校本化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建立“立体式”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全员育人模式。左右江红色资源校本化牢固树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文化活动育人方面着手,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真正使左右江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充分利用左右江红色文化,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自2014年以来,课题组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注重将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在特殊的纪念日和时间点组织红色文化的演讲比赛、唱红歌、红色班会等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到中小学宣讲红色故事、歌咏比赛、征文大赛、教学竞赛、学生社团等活动推进活动育人,以活动为载体传承红色精神,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使命感,丰富校园文化,升华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同时又反作用于主观意志的中介,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真实情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政史学院自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组织2012级至2016级学生开展了三次“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故事采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共1360人次参与活动,选取学生采集的优秀故事,编辑《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故事》一辑,其中20余篇发表于《黔西南日报》,其社会影响较大。通过系列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践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校园环境深刻地感染着每个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构建。红色资源校本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协同育人为重要机制,以优化机构为战略举措,以持续改进为主要抓手,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相继展开的活动成果在网站页面、校报、班级板报、学校广播、宣传橱窗等方面进行。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媒介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来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远的目标追求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左右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四位一体”实施路径,在左右江红色文化转化实施过程中,师生科研、学生红色文化涵养、平台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构建校本化红色支撑体系的驱动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与教学人员,围绕左右江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开发与保护,黔西南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贵州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红色文化采风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重塑,红军长征在黔西南的民族政策、地方民族院校红色文化资源转化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发表论文。通过教师的科研,带动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许多学生自觉收集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相关学生课题,并发表相关论文,其中有二十余篇被刊发在《黔西南日报》上,产生良好社会影响。此外,当地社科联在课题组的影响下,将红色文化纳入选题设置中。
左右江红色资源是体现明显的地域特色,强调西南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注重地区差异,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多样化。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的本土化符合地方民族院校的特色建设,把左右江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亲近课程,增强课程建设的实效性。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育人,学校思政教学实现了多样化的呈现,专题式教学、微课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得以广泛运用。学校与兴义市威舍镇共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黔西南地区所在地并不处于左右江革命老区的红色中心地带,因而在红色文化的研究上相对比较滞后。2015年,在中央奖补基金的资助下,政治与历史学院搭建了“黔西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下设“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室”。该平台致力于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为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学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点”,学校还与兴义市威舍镇共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和廉政爱国教育基地,发扬长征精神。
在传承区域地方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开拓了本地区红色育人的国际视野,促使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红色资源为树立话语自信,抵御外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精神保障。特别是通过对“红色文化采风”活动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对党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的价值认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很多学生在个人理想、社会需要和国家建设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纷纷立志于建设美好家乡、富强中国。
“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充分整合地方文化优势,和本地中小学建立联系,将红色成果应用到这些学校德育校本化课程建设中。帮助兴义一中、兴义七中、盘江中学、桔园中学、思源中学、鲁屯中学等实施德育校本化课程建设,为他们提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如《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故事》作为其校本课程的专题材料。同时,选派学生到这些学校中实习,为他们提供红色文化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还邀请这些中学的教师到我校为学生讲解中小学德育课程开设、教学等问题,为我校师范生走入教师岗位做准备。
宣传地方优秀文化,撰写红色旅游资源导游词等方式,增强了本民族地区人民的“五个认同”和提升“文化自信”,提升了红色旅游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如参与编写《二十四道拐导游词》,服务打造老区“红色文化品牌”,助推了本地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