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实验小学(226200) 王海泓
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如何立足于文体,彰显个性化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为,无外乎三大范畴:其一,理解说明文的内容信息,吸收说明对象的知识;其二,以文本为范例,洞察说明方法,历练读写能力;其三,紧扣文本素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说明文教学应遵循以下三大维度,向教学目标迈进。
把握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工程。但在强调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犯下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导致学生并未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始终以机械读记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失去了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内容虽然平实,但在语言表述上却有着生动的一面,教师要善于从另外的视角重新审视说明文,开掘出与学生认知兴趣相同的内容,让说明文教学转变质态。
如《恐龙》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介绍恐龙的视频,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大相径庭。教师在播放视频前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删除了解说和旁白,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结合课文内容为视频配置画外音。学生兴趣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紧扣课文内容对恐龙的种类、形态、繁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为课文视频的配音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的准备工作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动力,唤醒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富有情趣,提升了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兴趣。
关注说明方法,是紧扣说明文开展语用训练的重要内容。但必须要指出,说明方法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要结合具体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懂得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初读引领学生罗列要点:作者从丰富矿产、高蛋白食品、水力发电、淡化海水、拓展空间五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这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方法。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设置?这与其谋篇布局时的素材选择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此,教师拓展补充了两则素材:一是关于海洋洋流的知识,二是关于从鱼类身上提取物质治疗冠心病的知识。两则素材中,哪一则更符合这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呢?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引领他们从课文所选择的五个方面进行感知,发现作者在写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时都是先描写目前人类生存的困境,然后再提出海洋可以提供的资源和解决困境的方法,从而真正凸显了海洋在21世纪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师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拓展素材的对比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第二则素材与当下人类生存的状态有着积极联系,是突出海洋资源价值的有力佐证。学生只有真正洞察这一点,说明方法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
随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紧扣课文语段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练习,运用拓展的第二组素材进行实践练笔,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
说明性文本的教学除了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创作方法之外,还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研究态度。这种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蕴含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感受。
如在《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概括出课文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克隆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即神话故事中的克隆、科技维度的克隆、植物以及低等生物的克隆。在学生形成初步认知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作为过渡,顺势介绍“克隆羊多利”的相关知识及其科学意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对克隆技术的认知逐步丰满、立体,为他们树立科学梦想、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奠定了基础,这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和能力的历练展开的。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通过网络资源、报刊书籍的推荐阅读,让学生从广阔的渠道收集关于克隆的知识,并组织他们以“假如我会克隆”为主题,进行联想式练笔,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憧憬。
如此教学,学生的科学精神自然就会在概括、想象、练笔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生根、萌芽,避免了空洞说教所形成的教学尴尬。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阅读教学也会因此形成截然不同的个性价值。因此,教师要学会从不同的文体特点入手,紧扣学生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彰显出说明文的个性价值,以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