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夏家店街道中心小学 吉林德惠 130300)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行于乐,”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地体现了美育的最终目标——塑造完美人格。那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又是怎样的呢?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音乐的节奏正是生命节奏的体现,因此,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使人进入沉思,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则令人愉悦,迈开轻松的舞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住着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二泉映月》还是《命运交响曲》。这些经典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当中变得坚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
音乐中的美育是自由的、生动的,它易于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上的升华,却丝毫不能要求、不能强制。人们可以被迫去思考、去行动,却不能被迫去爱去恨。对美的爱要靠自身的魅力去唤醒,而美的事物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诱人的特质。
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每当爱因斯坦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其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桎梏中释放出来,把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捆绑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正是音乐陶冶人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并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情感性和形象性是美育和音乐教育共有特征之一。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感之以行、晓之以理。音乐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是“心灵直接的语言”。音乐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来自音乐音响的魔力。一群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特征的有组织的变化无穷的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即情感),使人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恐惧等多种情感,从而使审美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音乐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为什么音乐最擅长表现人的情感呢?奥秘全在于音乐作为音响的艺术,可直接利用张弛变化的音响形式与生命运动产生同构效应,表达人瞬息万变的情感状态,而美育必须诉诸于具体、鲜明的情感形象,才能使人们受到震动。
美与创造密不可分,美来自自由创造,没有创造无所谓美。作曲家把乐思写成乐谱,只是对音乐形式的初步设计,纸面上的音乐符号不是活生生的音响形象。只有表演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最后呈现给欣赏者,才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地启迪。
正像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每个人欣赏一部优秀音乐作品时,都会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进行美的主动性的再创造,而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完全自由的,而绝非被动的灌输性的。
孔子继承古代的乐教思想,提倡礼乐并重,并认为最终只有通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孔子学习音乐的情形: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问曰:已习其数,可以益也。孔子曰:丘未得其志。有问曰:已习其志,可以益也。孔子曰:丘未得其人。有问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
按“曲”与“数”是技术上的问题,“志”是形成一个乐章的精神,“人”是呈观某一种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对于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后面隐含的精神,更进而把握此精神具有者的人格。这正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精神品质培养的过程。对乐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孔子的人格和音乐的浸淫与融合。
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主要的原因是他看到音乐的社会功能。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德江》中引用孔子的话说:
子曰:乐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静。族长乡里之间,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这无疑是把完美人格教育寓于娱乐、欣赏之中而非乏味说教之中。《礼记》中说:“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后一个“乐”字是“快乐”的“乐”。“乐者乐也”,儒家要求通过音乐使人喜悦的属性把外在的道德标准(易直子谅的意思是:和易顺畅慈祥诚实)化为内在情绪状态自然流出,从而成为一种生命自身的要求。
音乐教育中美育又一重要特点,也是“寓教于乐”,这就是说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而起的作用。人在美的观念满足中感到愉快,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