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大溪中学 福建平和 363708)
可以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平常在生活中所问的为什么的问题中比如水为什么要往下流等,有许多都需要用到物理学知识来解释。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起来,物理教学应更容易培养和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热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到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初中物理学的实际教学,仍问题多多,比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方式太过原始与机械,只习惯于就现象说理,语言缺乏灵动,课堂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太过于依赖题海战术,甚至于总是觉得学生做的习题还不够多。显然这样的教学,都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考虑的教学初衷,自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佳。
总之初中物理学教学需要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物理教师在面对不时出现的新教学问题,学会并习惯从学生出发,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为目的,进行创新实践。
培养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需要物体教师学会大包宽松、开放、令学生舒适的新的课堂氛围。而要实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需转变观念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定义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与主体,将自己打造成为为学生学习服务,主导课堂氛围的新角色,更好的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良性课堂,做学生的益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在知识方面的不同,重视观察与启发,发现每一位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常处,因材施教,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就身边出现的有趣的物理现象展开丰富的讨论。比如我曾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四章多彩的光一章的课堂教学中,要同学们就光的反射造成的各种奇异现象以及光对生活的作用,光还可以被用来创造怎样的生活美,让学生们展开思维、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反馈与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宽容,允许与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自己的认知,运用自己的所学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并对物理学的应用进行展望,并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言论进行是与非的评价,转而应该学会利用不时的发问与不时的言语鼓励对学生自主进行的思维进行引导。
物理学在生活中应用颇广,比如建筑,又比如电视、电脑,有趣的物理现象更是无处不在。为进一步改善物理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爱上物理思维与自主创新思维。物理学教师应学会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利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各种新媒体手段将文字与图片进行有效的、有趣的整合,构建接近于学生生活的、平常的物理课程体系,并在学会利用这些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们就自己身边存在的与课堂主题相关的现象进行深度思维与发散联想。比如我在我在上海科技出版社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电路的实际教学中,就事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了许多的包括有机器人大型宇宙飞船与贴近于学生家庭生活的某小区电路图等多种多样的围绕着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的模型与电路图,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就这些电路图的的类别与功能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尝试叫学生们就电与电路的应用进一步展开联想,并为依据自己的构思设计电路图,并做出解释。取得不错的教学实际效果。
物理教师在课堂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这是因为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里,学生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认知,而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显然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彼此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的冲突,并进一步为得到大家都认可的正确答案而愿意进一步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以我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的这一章的实际教学中,在讲到力的存在与作用时,就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抛出包括有为什么熟了的苹果会落地,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上坡艰难而下坡容易,为什么人类不能仅凭飞到天上去?为什么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客服重力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来自主回答并意识到重力无处不在;又比如我在浮力的教学中,我就曾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为什么气球能飞的很高很远,而铁球却不能,什么是密度?密度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而正是这些由我提出的问题,盘活了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或者干脆站起来进行作答,又或者因心中的疑问而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起激烈讨论。
由此看来,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良好的创新教育,需要物理教师在课堂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也只有教师尽快学会在课堂上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良好实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积极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以保障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的同时,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变得科学与缜密,甚至于后者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新的教育要求与目标下,初中物理教师需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积极变换思维,从学生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及未想,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媒体,改善物理课堂氛围,用不断地发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