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春梅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第一小学 广东梅州 514469)
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小学开始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课后阅读量不足;所涉及知识过于单一等等。通过布置定量的阅读任务,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前阅读。学生在课堂学习前的阅读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所学知识,通过阅读有效地保障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能够精准地从文中进行捕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从一些课外知识中了解新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或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等,有效地为课堂教学做铺垫。[1]
2.通过课前的阅读延伸,学生已经对于即将要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对学生所搜集相关资料的补充,来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从侧面启发学生,实现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开拓学生思维,解惑答疑。[2]
3.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名著节选,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学紧密联系,是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的有效出发点。例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外阅读的拓展不应是盲目的,而应该基于教材,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积累文学知识的营养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作者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临摹语言用词造句之优美。阅读还能够锻炼和扩充学生的文学思维和知识储备,将知识面通过阅读进行延伸,实现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此外,教师开可以开展读书大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会上互相交流阅读心得,相互介绍书籍,在学生知识与思维的交换中,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还可以增加其阅读量,在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阅读中,提升其知识储备,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感悟和丰富文本的内涵,教师基于这一有限的感悟,可以扩大阅读量,来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要求学生要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地方,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也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设计,因此,在教学难点处进行适当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感悟文本。例如,《卖木雕的少年》这篇文章的本意也就是其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深厚的国际友谊,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其内涵的方法就是联系文本背景,导入作者曾游览的这个国家是非洲地区的赞比亚,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支援建设了坦赞铁路,这一课外资料的导入为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夹杂的情感提供了支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丰满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时,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有留白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以补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便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课外存储予以激活,恰到好处地进行空白的填补。例如,在《穷人》一文中就有着许多空白处,这篇文章中有一段经典的人物内心的描写: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句中多处省略号的进行体会的过程中,有效地填补了文章的空白,从感受人物思想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桑娜的仁爱和善良,抓住了人物的鲜活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能够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既是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阅读拓展延伸的一个方向。例如,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古诗词,古诗词是中文创作中独有的一种文体,不仅有着特殊的格式以及韵律,还有着别样的意境创造手法,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而且对仗工整,行云流水。但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这一问题,难以体会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这同样也是古诗词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原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诗画图,作为参照,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的诗词时,画一画自己所认为的诗词意境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描绘出一幅图画,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这一首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刻。告别单一枯燥的抄写、背诵,探索出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将语文学习与其它实践形式相结合,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教学不应知识传授固定知识,而是要切实提高受教者的学习能力,从学会变为会学,从而更快速地适应新知识。阅读的有效延伸即是写作,二者相辅相成,写作既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写作的基础仍然是阅读,以阅读为基础,通过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在泛读的过程中把握好时间和理解文本大意的速度,做好段落标注,精读时,要将字字句句推敲研磨,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写作手法进行仔细咀嚼,标记下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或是刻画惟妙惟肖之处,从中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精准,句式错落有致且语言优美,情感表达到位等特点。其次,才是写作,写作的初步练习应是摘抄或仿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先要把握住文章的整体思路,在进一步深化的阅读过程中,将文中的核心段落、语句进行摘录,可以是按照景物描写、人物神态、人物心理描写的顺序等等,之后可以换一个角度,对所摘录的语句进行仿写,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还能够在多样化的语句中,提炼出其中的写作技巧。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加深自己语言描写的意蕴,深化写作思维。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是互相作用的,如果抛开阅读,只讲写作是没有意义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结果,只有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够在普遍性中得出典型性的认知,创作出丰满的作品。
拓展性阅读教学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且活泛的平台,教师也要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会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