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更快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且听来自专家学者和基层的声音。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来说,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当前,要以构建 “三大体系” 为抓手,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要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改革优势。农村改革要从生产端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目前,我国不同乡村的产业经济差异比较明显。有的乡村基本上只有农业生产,而有的乡村农业已占很小的份额。有的乡村劳动生产率很低,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而有的乡村劳动生产率非常高,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产业兴旺,应是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判断乡村产业是否兴旺,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当地特定产业能否吸引高素质的年轻人。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
产业兴旺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没有特色产业,后面的消费、旅游,包括环境的建设,有可能会发生同质化的倾向,而特色产业才可能让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避免同质化。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兴旺产业放在第一位。产业兴旺了,农民的收入跟城市没有明显差异,再加上各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服务均等化了以后,就能让更多人留在农村创业,农村有了人气,就会振兴。
扬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金海教授:
产业兴旺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为此,一要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其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进而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产业和产品的附加价值;二要通过科技和人才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减少其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三要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服务主体的配套,扩大生产规模和服务规模,提高其规模经济效益;四要通过“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企业家的培育,依靠其知识资本嫁接农业农村物质资本,独立、创造、有效地经营管理企业,进而提高农业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
多年经验表明,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西棘荡村以前穷得叮当响。后来我们把沿海一带丰富的废旧渔网资源利用起来,进行尼龙颗粒加工,村子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尼龙颗粒渔具制造专业村,现在村里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这一产业。这两年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绿色转型,改变不环保、隐患多的小作坊生产方式,于2016年底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农民产业园,建成后不仅产量大增,还带动周边1100位农民创业就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生态宜居,不仅要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处理、村内道路的硬化,而且要加强生态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生态宜居,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把农业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我国农业尽快“绿”起来。要靠建立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规范和约束,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农民从绿色发展中得到真金白银,进而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实现生态宜居,还要努力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时开展人居环境治理,让新时代的乡村绿起来、美起来。
盐城大丰市大中镇副镇长、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
乡村振兴要依靠广大农民,要振兴乡村就必须让农民快乐地留守在土地上,让农民成为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必须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生态、绿色产业,让农村留得住人,也让农村富得了人。恒北村发展果树种植,绿色生产不仅为村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也提升了生态环境。在保证第一产业的品质基础上,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种植业紧密联系,通过产学研销联动的模式,走出了有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
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 “调绿”。正是顺应了市场对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特色农产品价格行情看涨,不少农民实现增产又增收。在工资性收入上,近年来以“人” 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住房、就业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成了市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在财产性收入上,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成效显著,各地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赋予农民对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占有收益分配权力,让农民变股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也应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在增大。比如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工工资上涨空间受限等。未来应从三方面着力:首先,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其次,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特别要注重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针对这一群体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用地等难题,应给予相关政策扶持。第三,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不同模式,带动普通农民、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生活富裕是建立美丽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要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一要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三要开展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无锡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新市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协恩:
过去五年中,华西村不断探索新型农民培育路径,让老百姓多渠道创收。2016年,华西村人均年收入已超9万元,全面实现小康。下一步让农民增收,就是要送知识、送健康。华西村制定了干部和年轻人培训计划。年轻干部一方面分批分期送到“帮带村”,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另一方面,专门在西藏设立干部教育基地,每年将干部分批带到西藏锻炼。此外,华西村每年都将年轻人送到大专院校甚至国外去学习专业技术,这一批率先成熟起来的职业农民,无疑给乡村后续建设和治理输入了人才“活血”。
近年来,华西村对全国农村开展精准扶贫,每年对外帮扶资金超亿元。华西周边20个薄弱村并入“大华西”,华西每年投入9600万元给周边村发放粮食补贴和各项福利。吴协恩表示,未来将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要传承优秀的家风、村风,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体现“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新内容。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不仅要体现传统民俗、风俗等乡村文化,也要让农民在村庄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的乡风文明建设在吸纳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
苏州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发扬生态文明,又要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文明同时建设起来,让文明渗透进每一个村落,让党的温暖照亮每个人的心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始启程。作为相对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长江村来说,就更要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卯足了劲奋斗,做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示范典型。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室主任谭秋成:
农村治理有效意味着以最高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治理有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村委会主要成员,完善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让农村居民有表达对公共服务需求偏好的渠道,能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有效监督,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治理有效需要处理好村民自治与上级政府的关系。当前农村社区治理最要紧的任务之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之二是完善村民自治。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
在农村培育领导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推出了第一书记和企业家村官的制度安排,推行了以村庄微信群和电商为先导的“互联网+农村”的治理模式探索,进行了村民理事会的制度实践。这些着眼于推动农村治理变革的积极尝试,为在农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了有益的新思路、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