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委员会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长期以来,“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农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乡村面临着资金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农村怎么发展?首先要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的问题。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树立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要素在市场化条件下双向互动,鼓励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流动。
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南京市为例,2016年60周岁以上老人已超130万人,65周岁以上老人90.76万人,80岁以上老人20.1万人,老年人口呈现出典型的基数大、比例高、增速快、高龄多等特征,独居、空巢化加剧,两代老年人家庭越来越多。传统居家子女养老的模式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据调查,有86.1%的城市老人向往田园养老。2017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为农村发展田园养老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发展田园养老产业是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江苏省正全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关键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特色资源,发展壮大农村富民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
“田园养老就是以自然田园景观和休闲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以田园式养老基地社区组织为主导,鼓励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参与,让老年人享受居住、医疗保健、农业休闲旅游、娱乐文化等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
田园养老产业发展使农村的产业形态从农业、家庭副业为主转变为服务经济为主,农村从一产为主转化为一产与三产融合,农村产业链得到延伸,价值链得到提升,增收链得到拓展。建设田园养老社区使乡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乡村公共服务得以提升,乡土文化得以重塑,因此,发展田园养老社区与当前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田园养老社区可以实现城乡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城市老人普遍怀有深厚的田园情结,渴望长期居住农村田园,呼吸乡村新鲜空气,漫步乡间小路,品味山肴野蔌,体验农耕乐趣,感受乡土文化。居住田园养老社区,老人身心愉悦,对调理身心、治疗疾病、康复身体起到积极作用。在建设田园养老社区过程中,可以探索建立农村闲置房屋“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更好地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建好养老场所。田园养老社区能够拓宽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地村民既可获得稳定的房屋租金,又能为田园社区老人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也可以参与保姆、保洁、餐饮等养老服务,实现农产品就地消费、农民就地就业、农村资产就地增值,从而获得生产经营收入、宅院租金、劳务薪酬三重收入。另外,医养结合型田园养老社区可以弥补农村医疗、养老资源的不足,可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内部诊疗机构还可以为周边农民提供惠民医疗服务。
发展田园养老产业是破解休闲农业季节性困境的一剂良方。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休闲农业假日经济和非假日经济的矛盾非常突出。如南京市江宁区某景区,每年的11月游客人满为患,接待量达50万人次,带动周围餐饮消费、农产品销售等旅游经济收入3000余万元,周边800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而每年其他月份,景区却“门前冷落鞍马稀”,景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长期闲置,职工工资收入得不到保证,也不能为周边农户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与田园养生相结合,将部分乡居酒店、农家乐民宿改造成田园养生社区,为老人提供养生餐饮、农事体验、康复护理等服务,老人留下来常年居住成为稳定的消费群体,社区获得稳定的养老服务收入,周边农民也获得相对稳定就业岗位。旅游旺季,景区再合理调配人力,为游客提供旅游、餐饮、住宿、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还可以获得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因此,建立田园养老社区是解决乡村旅游季节性亏损的有效路径,将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镇流器”。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田园养老社区,其中有代表性有这几种类型:
北京田仙峪模式。2014年北京怀柔区田仙峪村委会把拥有闲置宅院的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流转30处农民院落的经营权,租让给曾参与北京奥运村建设的国奥集团,把农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养老院出租给市民。同时,将田仙峪村委会闲置办公楼改造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将两处闲置的宅基地改建成卫生服务站,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国奥集团完整保留了京郊农村院落的原有格局,改造住宅内部陈设、完善公共设施、清洁美化乡村环境,并把当地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营造了菜畦庭院中、花果满枝头的养生环境,既延续了地方文化脉络,又保护并提升了生态环境。出租自家农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近1700万元的收入,改建闲置的村委会办公楼也给村集体带来收入155万元。目前己有三成院落用作市民长年养老,其他的院落作为体验式居住,入住时间长短由市民自选。社区现已吸纳当地19个农民就业,村民在养老社区从事保姆、保洁、餐饮等工作,每人月工资都在2500元左右。未来社区还将提供10个就业岗位,一些技术类岗位月工资达到4000元。合作社每年还获得养老社区经营利润10%的分红,用于对社员和全村农民的二次分红,初步估算人均纯收入将增长2500元。目前,养老社区主要定位中高端养老消费,且具有完全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收费根据环境和服务,每人一年6万元至12万元不等。这种养老模式,服务对象的范围比较有限,没有扩大到中等收入老人群体,且护理服务水平有限,不能接纳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青岛自住模式。2017年,青岛市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发展医养产业,创新利用城市资源盘活农村养老资源的方式方法,探索建立“市民农庄+养老养生”服务新模式,做好“市民下乡、服务进村”田园式养老。城市一些退休老人看中青岛崂山风景区优美的环境,自行租住景区周围农村空闲院落,种菜养花、爬山远足、体验田园生活。有的一个独门独院一年租金可以达到三四万元,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这种模式乡村没有配套的医疗和公共服务设施,自行无序租赁易生财务纠纷,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等。
南京杨家村模式。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家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保姆村,当地许多农民有较为丰富的护理经验与意愿。2015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结合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提升,并与江苏省老年医院运营管理的江宁沐春园护理院护理团队进行合作,通过构建居家式养老、寄家式养老和公寓租赁式养老等养老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田园养老服务体系。湖熟街道还投资3000万元建设“乡里乡亲助老服务中心”,中心内健身房、餐厅、浴室、书画室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可满足老人医疗、康复、餐饮、娱乐等需求。中心负责为来这里养老的老人提供“助医” “助购” “助行” “助浴”等“八助”服务。农户们则负责按照养老产业的标准,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养老公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而在日常医疗护理服务中,除了中心护士每日巡诊外,沐春园护理院的全科医生每周巡诊,省老年医院的专家每月上门巡诊。老人平时若需要更多医疗服务,可以搭乘班车到沐春园护理院接受各科医生的门诊服务;病情复杂或危急的,直接通过24小时紧急通道转往南京逸夫医院。杨家村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式包括居家式、民居租赁式、机构集中式等,服务对象为自理、轻度失智、半失能老人。针对老人各类需求,对所有服务家庭进行规范化的评估、培训、指导,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再按照《养老服务标准》提供居室卫生、个人卫生、饮食起居、医疗护理等服务。目前,杨家村已有100多位农妇经过培训领到了“寄养护理员”证书。对于申请家庭寄老的农户,江宁区民政局帮助配置了床具等生活用品。街道、村和沐春园护理院提供养老服务评估、医疗巡诊、文化娱乐、水源整治以及监管准入、法律支持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养老社区收费标准比较合理,完全自理老人房屋租金每月700元,伙食费每人每月500元;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每人每月缴费2500元。目前已经有16位老人入住社区享受田园养老。
补齐农村医疗资源缺乏短板。一是要解决医疗救助的问题。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生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田园养老社区要建立“大医院+社区诊所+护理中心”的医疗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治”,为老人牢固构筑一道生命保障的防线。二是要解决医疗费用报销的问题。老人还有一个顾虑就是在农村生病医治,医疗费用不能报销。建议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行政审批,实行协议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探索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巡诊、大病护理费用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凸显农村宜居环境优势。发展田园养老产业首先要有优美的田园景观和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通过塑造田园风光、保护田园建筑、挖掘乡土文化,延续村落肌理,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道路、厕所、垃圾处理、通讯、电力、网络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注重外部环境打造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摒除陈规陋习、丰富文化载体、创建文明家庭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文化传统,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
关注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城市老人离开城市,到农村陌生环境,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感和孤独感。田园养老社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服务,耐心倾听老人的倾诉,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引导老人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圈,让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办好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不断完善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功能的设施,主要包括排练舞台、锻炼场地、锻炼器械、科普画廊、电视、图书报刊、知识讲座、老年大学等。经常组织丰富的文娱活动,促进沟通。此外,田园养老服务要因人施策,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组织相关活动,对于热衷公益事业的老人可以组织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等活动。
建立专业化养老护理队伍。护理老人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养老护理类专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养老机构就业,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另一方面,民政部门应针对有养老意愿的农民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给培训合格的农民颁发护理员从业资格证书。开展护理员等级评定,落实相关的培训补贴政策,推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建立合法规范的用工关系,鼓励养老机构落实从业人员与护理人员等级薪酬挂钩制度。引入风险保障机制。针对养老护理岗位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等特点,实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项目,有效降低养老护理人员从事养老服务的职业风险。
发展田园养老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能让城市老人颐养天年、农民安居乐业,将“绿水青山”变成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