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让学生无畏挫折
——访渤海大学副校长方鸿志教授

2018-02-26 01:06孟令豹
教育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大学生

文 | 本刊记者 孟令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充分说明了习总书记对青年的爱护和心理健康的重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完成肩负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指明了政治方向。

挫折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密不可分。伴随着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各种形式的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也同样受到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高等学校挫折教育模式的构建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渤海大学副校长方鸿志教授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是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近日,本刊记者就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话题采访了方鸿志教授。

遵循成长规律 健全教育机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状况大多呈现出健康、乐观、向上,在心理走向成熟与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阻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及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创新能力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渤海大学副校长方鸿志指出:“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加强挫折教育有利于提升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提升其抗挫折能力,进而为实现其个人梦想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抗挫折能力差,在遇到挫折时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长期积压最终会引发过激性行为,学生过激行为的出现如同警钟般重重地撞击着教育者的心灵。挫折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积极客观认知挫折、战胜困难;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理性应对,及时化解困境。可见,预防挫折发生、减少挫折带来的损失,既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挫折教育的实施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教书育人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挫折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将挫折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其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重要途径。”方鸿志说。

挫折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对抗挫折教育一系列机制的认识和总结,可以实现教育对象抗挫折能力的提升。方鸿志指出:“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渤海大学将高校作为主阵地,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构建了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机制。该机制由高校主导、家庭辅助、社会支撑、评估反馈四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相互衔接,形成具有联动效应的整体,从而打造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抗挫折教育体系,增强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该机制是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一次革新,它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理念、有效的方法,为挫折教育的深入进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提供了一种新思维。”

在具体谈论到构建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机制的作用时,方鸿志补充道:“《黄帝内经》里记载‘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扁鹊的大哥飞氏以治未病而著称,被尊为上工。挫折教育机制的顺利运行,如同此理,它保证了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实施过程的预防和援助环节。一方面注重预防,旨在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挫折,储备在未来生活中对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切实为受挫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引导他们尽早走出挫折阴影,重拾自信,重新回归生活常态。在‘普遍预防’与‘重点援助’的综合作用下,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及心理功能的恢复,增强心理韧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设定个人目标,借助多种方法释放因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该机制所要达到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细化教学方法 完善课程内容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不但是教会学生把远大理想变为现实的教育,同时还是帮助学生掌握真学问、真本领的教育。方鸿志向记者介绍了挫折教育通常包含的挫折认知、挫折预防、挫折应对、心理修复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认知教育阶段挫折认知决定挫折反应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挫折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存在着,而是有其客观性和普遍联系性,如果大学生能正确地认知和对待挫折,在面临严重的挫折时,就不会有过于激烈的反应,并能够有效地分析和应对挫折情境。挫折认知阶段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对挫折的认知、理解、评估等方面。

预防教育阶段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及挫折事件的特性,其整合和优化各方面资源,形成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为一体的挫折前的干预及防范,旨在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预防教育在空间上具有全方位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实施中具有针对性,效果上具有引导性。其包含的“谁来预防”“预防什么”“如何预防”等内容呈现循序渐进、阶梯式发展的态势。

应对教育阶段其从大学生遭遇挫折后的反应方式、行动策略等挫折应对过程而进行的教育与指导,是要教会大学生用理性理智的思维去面对和分析挫折,比如判断挫折的强弱、类型、产生挫折的根源等,用正确的决定和行动去解决挫折事件,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消除挫折感,以教会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如何做出正确行动,以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困难,提升抗挫能力。

心理修复教育阶段其指大学生遭遇挫折后,通过有效的抗挫折措施,战胜挫折,从而恢复心理常态,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亦称心理弹性,指个体受到心理创伤之后的自我心理恢复能力。大学生从遇到挫折到战胜挫折通常会经过自我防御、自我调节、寻求帮助等途经,完成自身的抗挫折过程,进而提升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快恢复常态,平复创伤,增强他们的心理韧劲和乐观心态。

教育方法是为提高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服务的手段。方鸿志指出:“挫折教育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实施方式,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渤海大学对挫折教育尤为重视,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六种为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法、心理咨询法、情绪疏解法、自我调适法、心理疏导法、情境训练法等颇具实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理论深、道理透、方法活、实践真。并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等教学方式贯穿其中,这些教学方法和方式为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建立和完善挫折教育课程时,学校应认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情绪变化和心理感受,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探讨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谈及到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时,方鸿志告诉记者:“渤海大学依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成长规律,把挫折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七个层面’。‘三大部分’是认知教育、品质教育和行动教育,分别从认知、品质、行为三个方面针对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挫折心理以及挫折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思维到行动,再从行动经过品质反馈给思维,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七个层面’分别是:‘三观’教育——端正生活态度、挫折认知教育——树立正确认识、意志品质教育——提高AQ(逆境商数)水平、积极心理培育——培养乐观心态、人格素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挫折预防教育——构建防御机制、挫折应对教育——提升行动执行力等内容。”

方鸿志结合渤海大学挫折教育的内容,具体介绍了渤海大学实施挫折教育课程所运用的方式方法。

改变教学方式渤海大学注重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结合《渤海大学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对深化教学改革做出整体部署,强调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整体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把课堂教学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在挫折教育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灌输授课方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四式五法”的教学模式。其中,“四式”分别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教学方式,“五法”分别为宣泄法、转移法、补偿法、鼓励法和暗示法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其自身潜能,使挫折教育成为学生感兴趣、终身受益的课程。

挫折教育课程设置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使挫折教育科学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将挫折教育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设置多元化,不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也要将挫折教育的内容融入“两课”和相关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挫折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打造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渤海大学注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近年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的先进学生社团,如全国优秀社团——自行车协会、全国百家理论性学习社团——春秋学会、全国百家国学社团——汉韵华章(汉服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

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师资水平

挫折教育是一种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挫折教育工程又呈现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误区,从而影响挫折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方鸿志指出,“当前挫折教育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挫折教育理念陈旧,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多数高校教育者主要把‘问题学生’作为挫折教育的主要对象,把挫折教育的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身上,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学生,教育缺乏普遍性。部分教育者存在着一旦谈到挫折就易‘色变’的问题,害怕遇到挫折的学生,不愿意涉及挫折教育。第二教育方法缺乏‘亲和力’。部分教育者在挫折教育过程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的方法掌握的较少,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仅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中,艺术性、针对性的欠缺导致教育方法缺乏‘亲和力’。有的老师还找不到学生挫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紧紧抓住问题的‘牛鼻子’,使得挫折教育未能产生应有效果。第三,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当前部分教师缺乏挫折教育所必备的专业知识。部分任课教师对挫折教育认识程度不高,加之阅历有限,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影响着挫折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鸿志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科学。青年人的潜力就如同丰富的宝藏,有待挖掘。而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心理资本的运用和潜能的挖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挫折教育过程中,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在挫折教育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归因方式,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心潜能和优势,完善挫折教育理念,提升挫折教育效果。

改进挫折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挫折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分析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讲求艺术性。要把握好理论内容与抗挫折实践之间的关系,增强挫折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挫折教育“活”起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完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教师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融进挫折教育的教学之中。高校挫折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系统培训,增强学识,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学术前沿和先进方法,要重视教师自身的抗挫折方法训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引路人的责任。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Holism in Education
心理小测试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挫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