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咏史散曲中的杨贵妃形象

2018-02-26 05:31涂小丽
剧影月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散曲安禄山杨贵妃

■涂小丽

杨贵妃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争论不休、抒写不完的人物形象。唐宋如此,元代亦如此。任中敏在《曲谐》中说:“自元以来,曲中播咏最盛者,有三大情史。(一)为普救西厢,(二)为天宝马嵬,(三)则豫章茶船也。”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雅俗文学分流的背景下,元代文学中的杨贵妃形象呈现出多元丰富性。元代文人呈现给读者的杨贵妃形象中,最多的当然还是身居高位的后宫贵妃形象,文人对杨贵妃的看法也多承袭了唐宋以来那种爱恨交织的态度:一些文学作品中极力夸赞渲染杨贵妃之美貌,甚至对杨贵妃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认为她是宫廷斗争和政治需要的牺牲品;一些文学作品又对杨贵妃进行大肆批判,甚至毫不顾忌“为尊者讳”的儒家礼教传统。元代散曲向来以清新活泼、诙谐幽默著称,其咏史散曲在继承传统咏史诗、咏史词的鉴戒和讽刺功能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通过嬉笑怒骂的表现手法,把一代帝王的形象颠覆得滑稽可笑,睢景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为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一代美人杨贵妃,其在元代咏史散曲中的形象也是颠覆性的。《全元散曲》中写到杨贵妃形象的散曲约50余首,除了汉族文人,还有少数民族文人如蒙古人、色目人,他们对杨贵妃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在这些散曲家眼中,杨贵妃不再是一位美若天仙,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形象,而是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普通人,杨贵妃在散曲中有着平民化的一面,有着普通老百姓的爱恨情仇。

元代咏史散曲中对杨贵妃形象的颠覆,首先是从文人对杨贵妃形象的摹写和对杨贵妃的称呼转变开始的。元代文人不再将文学抒写的关注点聚焦在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之貌上,而是带着调侃和戏谑的口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杨贵妃故事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迥异于前代的杨贵妃形象。如白朴的小令《【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白朴将眼前所见的带有黑痣的娇艳美人与历史上的杨贵妃联系起来。写美人之美不用优美的形容词,而是带着疑问想——莫不是杨贵妃逃出了马嵬之难来到了我眼前?这不仅想象奇特,而且间接表现了眼前美人的美貌。以杨贵妃喻美人,杨贵妃形象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贵妃形象一下子变得亲民化了。接着,将美人脸上的黑痣想象成杨贵妃给李白捧砚时李白给点上的,这让人读来不仅忍俊不禁,而且可见杨贵妃形象变成了娱乐性的审美存在。白朴不再带着严肃的态度去批评杨贵妃的女色祸国,也不是带着叹惋的态度写这位绝世美人的香消玉殒,而是将眼前长有黑痣的美人与杨贵妃捧砚的故事联系起来,既完成了对美人美中不足、美中有遗憾的抒写,也颠覆了历史上杨贵妃那种高高在上的贵妃形象。这里,杨贵妃形象更像是一位留连于文人之间的普通元代歌女形象。元代咏史散曲中也有调侃开元天宝时期杨贵妃的轶事的,张可久在《【双调】落梅风·天宝补遗》中就有颠覆性的表达:“姮娥面,天宝年,闹渔阳鼓声一片。马嵬坡袜儿得了看钱,太真妃死而无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马嵬之乱后,马嵬当地一位老妇人偶尔得到一只杨贵妃遗留下来的袜子,周围人都觉得惊奇不已,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为了一睹杨妃袜,争相出钱观看,这位老人最后竟然因此致富。张可久将关系到唐朝国势盛衰的马嵬之变和杨贵妃之死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用“马嵬坡袜儿得了看钱,太真妃死而无怨。”这样的论语来评价,杨贵妃的身份一下子从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变成了无足轻重的普通人,实在让人感慨元代文人在散曲中的颠覆能力。汤舜民的《【正宫】小梁州·太真》也很有意思:“开元天子好奢华,太真妃选作浑家。东风吹动祸根芽,娘牵挂,没乱煞胖娃娃。”汤舜民将杨贵妃称作唐明皇的“浑家”,可谓别具一格。“浑家”乃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中丈夫对妻子的谦称,如元杂剧《燕青博鱼》中有:“浑家王腊梅,元不是我自小里的儿女夫妻。”从汤舜民对杨贵妃称谓的改变中可见,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在元代文人心中不仅是皇帝与贵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寻常百姓家的夫妻关系,这样一来,关于他们之间的情事,关于他们与安禄山之间的特殊关系有什么可以避讳,有什么不可以写的呢?

其次,元代咏史散曲中对杨贵妃形象的颠覆体现在文人对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上。正史和唐代笔记小说中的杨贵妃是大唐盛世的贵妃,安禄山是守家卫国的边疆节度使,安禄山曾经认杨贵妃为义母,杨贵妃也曾在宫廷为安禄山举办“洗儿会”。到了宋代通俗小说《骊山记》《温泉记》中,就有了唐明皇、杨贵妃与安禄山三人之间的三角恋关系和艳情化的描写。元代咏史散曲中的杨贵妃故事在广泛吸取前代正史、野史、诗词、小说、戏曲、笔记、杂录等的基础上,改编了历史,剔除了通俗文学中的艳情描写,却强化了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通奸故事。元代色目散曲家薛昂夫《【中吕】朝天曲》中写到:“禄山,玉环,子母肠难断。何须兵变陷长安,且向宫中乱。赶得三郎,鸾舆逃窜,连云蜀道难。内奸,外反,误却霓裳慢。”薛昂夫以少数民族文人的直接和爽朗点出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明是母子实是情人的关系,也表明自己对安史之乱的态度,认为是“内奸”和“外反”造成的。在薛昂夫看来,杨贵妃为情所困,做了安禄山谋反的内应,马嵬兵变的潜在祸根是从淫乱后宫开始的。

再来看孔文卿的套曲《【南吕】一枝花·禄山谋反》:“苍烟拥剑门,老树屯云栈。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近帝都景物凋残,伤感起人愁叹。只合在边寒间,只见那白茫茫莎草连天,甚的是娇滴滴莺花过眼。【梁州】不幸遣东归蓟北,更胜如西出阳关,看几时捱彻相思限?怕的是孤灯荧暗,残月弓弯,戍楼人静,梅帐更阑。思量玉砌雕阑,消磨尽绿鬓朱颜。再几时染浓香翡翠衾温,迷醉魂芙蓉帐暖,解余酲荔枝浆寒?这近间,敢病番,旧时的衣褃频频儹。瘦证候何经惯?那的是从来最稀罕,单出落着废寝忘餐。【三煞】动无喘息行无汗,坐也昏沉睡不安,两行泪道渍成斑。每日家做伴的胡友胡儿,胡舞胡歌,胡吹胡弹,知他是甚风范?偏恁一曲霓裳宠玉环,羯鼓声干。【二煞】拼了教匆匆行色催征雁,止不过拍拍离愁满战鞍,驱兵早晚到骊山。若夺了娘娘,教唐天子登时两分散,休想再能够看一看。四件事分明紧调犯,势到也怎摭拦?【尾声】把六宫心事分明的慢,将半纸音书党闭的悭,教千里途程阻隔的难。我因此上一点春心酝酿的反。”孔文卿的这个套曲是元代咏史散曲中颠覆杨贵妃形象的代表作,这种颠覆将杨贵妃故事的历史性、话题性,散曲的抒情性和杨贵妃形象的重塑结合在一起,可以认为是元曲中杨贵妃形象塑造的经典之作。杨贵妃故事从唐代说到元代,跨越了几百年的时间,在这么长时间里,文人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与对杨贵妃的态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或批评,或同情,但鲜有用大量笔墨着重描摹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因私情得不到满足而苦苦思恋,进而引起二人起谋反之心的。白朴的《梧桐雨》杂剧中虽有一些相关叙述,但是篇幅较少,而且其创作《梧桐雨》的关注点不在此。孔文卿则不同,他用《禄山谋反》这一整个套曲在写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情事,而且对散曲的抒情性、趣味性和散曲作为通俗文学的叙事性都处理得很到位。孔文卿先营造了一个“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杀断人肠的悲凉之境,旨在为铺陈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深情,叙写安禄山因难耐相思之情而起兵谋反作铺垫。接着孔文卿以文人之笔写杨贵妃与安禄山被迫分离后的相思之苦。“孤灯荧暗”“残月弓弯”“戍楼人静”“梅帐更阑”写安禄山远在边疆,因思念杨贵妃而倍感孤独寂寞、辗转难眠。“动无喘息行无汗,坐也昏沉睡不安,两行泪道渍成斑。”则描写了杨贵妃因思念安禄山而寝食难安,泪水涟涟的情景。可以说,孔文卿极尽文学表达之能事,将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相思成灾、相思成病的情景做了细致刻画。接下来写安禄山为情所困,“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情有可原了。“若夺了娘娘,教唐天子登时两分散,休想再能够看一看。”这句话不仅说明安禄山谋反的原因,还从中体味到安禄山深深的醋意。最后写杨贵妃为安禄山的谋反作内应,正所谓“内奸”与“外反”。从薛昂夫和孔文卿的散曲中可以看出,元代咏史散曲中杨贵妃形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后宫宠妃形象,而更像是一位普通的民间美女,杨贵妃与唐明皇、安禄山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平常人家的感情纠葛。

可以说,在元代散曲家眼里,马嵬之变的历史沉重感已消弭,他们更关注杨贵妃、唐明皇与安禄山之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最引人耳目的要数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所以元代散曲家重点写杨贵妃与二位男主人公的关系。怎样去写?因为散曲的精神根植于民间,所以散曲家笔下的杨贵妃故事也就自觉朝着民间化方向去写,这样一来,将杨贵妃与唐明皇、安禄山之间的关系写成普通人津津乐道的三角恋和通奸的关系就顺理成章成了首当其冲的选择。陶慕宁在《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中说:“对男女两性的问题,民间的理解却不认同于统治者所倡导的原则。如果说士大夫阶级是通过纳妾狎娼来弥补婚姻生活的缺陷的话,那么在下层社会则是用私通来解决同一问题。民间的男女所追求的是那种形而下的,侧重本能快感的两性之爱。……这支文学‘偏师’的发展轨迹,也就不难发现下层社会在男女文化方面的审美取向。”从这段精辟的论说中我们就可以理解元代散曲中杨贵妃形象为何如此具有颠覆性了。

综观元代咏史散曲中的杨贵妃形象,文人或调侃杨贵妃之美貌,或叙写杨贵妃之奸情,总体上而言,元代散曲家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世俗化、民间化的杨贵妃形象,这是对唐宋以来杨贵妃形象的颠覆。这种颠覆表明,元代散曲家以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解构了历史的威严,以一种民间审美的视角去主动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是元代散曲家自身的境遇和元代文学的双重历史选择。散曲作为介于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元代咏史散曲中的杨贵妃形象颠覆性塑造和杨贵妃故事的改编对明清以来俗文学中的杨贵妃形象抒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隋树森主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陶慕宁著,《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散曲安禄山杨贵妃
杨国忠的预言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从统计方面看散曲“雅”的特色
靠跳舞发迹的安禄山
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散曲文化教育基地”
散曲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第十二届中国散曲及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坐在轮椅上的杨贵妃
杨贵妃出走日本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