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于春洺?林卓强?郑鑫
摘 要:本文作者在充分论述当前黑龙江省抗旱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抗旱理论;给出了生态抗旱的内涵;并着重介绍了生态抗旱原理在本地区节水造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态抗旱;节水造林;本地区
一、生态抗旱现状
1.干旱发生趋势
(1)干旱发生频率加快 干旱并不是单纯由降水量一个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在气候—植物—土壤的系统中,由于水分的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即土壤的蒸发量与植物的蒸腾量大于降水量。根据德国的H.瓦尔特的水分收入平衡关系气候图解法,对黑龙江省甘南近10a的旱情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1993~2002年10a间,甘南县严重8a春旱、1a秋旱,旱年出现几率为90%。正所谓“十年九旱”。另据资料显示,在19世纪黑龙江省大约每4a发生1次干旱;20世纪90年代前平均每3a发生1次干旱。由此可见,干旱发生频率逐步加快,在重点干旱区,已是年年有旱情发生了。
(2)干旱发生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 20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干旱主要发生在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及绥化、哈尔滨两市的中西部和黑河市的南部等27个县市,但90年代以后,旱情已发展到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东部城市。据资料统计,黑龙江省1958~1992年干旱面积平均每年只有119万hm2,其中成灾面积48万hm2,占40%;1993~2002年干旱面积平均达到274万hm2,其中成灾面积在126万hm2,占46%;最严重的2003年受旱面积达503万hm2,成灾面积216万hm2。同时干旱已逐步由春旱发展成了春旱连夏旱待秋旱。综上所述,干旱已从短暂的、局部的向连续的、广泛的趋势蔓延。
2.旱灾损失惨重
由于旱情的加重,绝苗、绝产地块逐年增多,给农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据统计,近10a来,黑龙江省由干旱造成粮食减产315亿kg,经济损失达15亿元。
3.抗旱手段简单
目前的抗旱措施主要是针对受旱植物进行补水,所采用的措施也主要是工程措施,如修水库、打井灌溉等。面对水资源的不断匮乏,这种单一的抗旱措施亦不能适应当前旱情发生的趋势,仅仅起到了应急作用,要应对持续干旱现象,必须走可持续抗旱之路。
4.抗旱形势现状
旱情正向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抗旱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旱情的发展,抗旱措施、抗旱思路和抗旱意识都要有新的突破,以适应抗旱的需要。
二、生态抗旱内涵
生态抗旱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手段构建具有预防和抵御干旱的防旱抗旱措施体系。广义讲抗旱的目的就是使生物在发生干旱地区能正常生存与生长。如何使干旱区植物正常生长,补水是关键。但在干旱区水资源是短缺的、有限的,要使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地发挥作用,就要把易发生干旱区域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该系统主要因素有气候、植物、土壤,使之系统内的水分充分合理调配。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水资源,对水资源环境改善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生态抗旱原理在甘南地区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甘南地区2009年干旱少雨,自4月下旬至6月初一直没有下雨,造林地的土壤湿度只有百分之十五,到6月6日才下透雨,林地表土已干到24厘米~30厘米。而我们造的林每穴浇水66斤、树苗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正常的萌芽、展叶、抽稍。
我们依据上述生态抗旱原理,采用集水养苗法;定水润根法;吊水润根法等3种方法进行了造林节水试验,结果很好,节约用水数十倍,幼树全部成活,生长旺盛。
1.集水养苗法:就是把苗木栽植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同树苗植在定植穴里,往塑料袋里浇水、使水分集中不分散,用少量的水使苗木根部充分湿润很快成活。
集水养苗法每株的浇水6斤,较对照树每株节水60斤、试验树与对照树同期萌芽、展叶和抽稍。成活率达百分之百,生长正常。
2.定水润根法:就是把树苗的一个侧根固定在装满水的水瓶中,树苗连同水瓶栽植在定植穴里,穴内不浇水。树苗靠瓶中的水湿润根部成活。
定水润根法每瓶只装3斤水(實际用水2斤),较对照树每株节水63斤,与对照树同期萌展叶和抽梢。成活率达百分之百,生长正常。
3.吊水润根法:就是把树苗的一个侧根伸到塑料管里固定、塑料管通到地面上,用一个瓶子装满水,把塑料管的土头伸到水瓶里,树苗通过管道的水润根成活。
吊水润根法平均每株耗水54.6毫升,约0.11斤,较比照树每株节水65.9斤、萌芽、展叶和抽梢晚15至20天,也全部成活,生长正常。
四、 结语
1.上述方法中前两种方法很简单,比较省水还省事,完全符合甘南林业生产实际。后一种方法适合于科研和珍贵树种、方法尚需改进。
2.这三种方法完全符合幼树生长的生物学特性、造林成活率高,还能促进幼林生长发育,是生态抗旱原理在甘南地区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3.上述节水造林能节约大量的人力、运力和资金、在林业生产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干旱地区,特别是沙漠、丘陵地区意义更大。这些地区完全靠客水造林,需运水数十里,往往由于水困难限制了造林的进度和数量,节水造林用适量的水就提高造林的数量数倍,既节省用水、又提高造林成活数量,实现了造林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