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东坑逸夫小学(341000)
课本剧是将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以独特的戏剧语言代替丰富的文字语言,以演戏的形式概括文章主题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表现欲极强,想象力丰富,如果把课文中枯燥乏味的知识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他们在演绎中放飞自我。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对于一些教材规定的或明显有编演价值且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自编活动,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情结。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一课,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续编故事。在续编的故事里,有的学生选择让铁罐复活,并且诚心诚意的对陶罐道歉,有的学生则写了陶罐去博物馆后发生的一连串有意思的小故事,有的学生写了陶罐后来也变得不可一世,最终粉身碎骨……之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根据续编的内容,将文本改编成课本剧。教师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剧本,并为学生投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剧本,让他们先观摩学习、总结经验,再编写。学生编写课本剧的时候,教师走下讲台,四处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进程,对于格式错误、语法错误、观念错误等不足及时给予指正。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思维定式,鼓励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
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板,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教师要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让小组分工合作,积极筹划,以激活学生的创编情绪。
课本剧编演是一项创新性与挑战性并存的实践性活动,是以课文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个体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媒介。教师要让小组成员展开民主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等充分发表意见,组织学生进行总体规划,形成课本剧构建思维。
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先播放《晏子使楚》的影视剧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揣摩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在观看完后,教师再为学生投放导演剧本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认真观看,做好记录。随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担任总策划人,直接对教师负责,对学生统筹管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各组成员纷纷建言献策,总策划人负责起草文案,记录下同学的建议。最后,教师让小组上交各自的导演策划书,教师亲自审定,进行最后把关。教师发现,学生们有不少好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提议用自制的红旗分别写上“齐”“楚”二字作为道具,用几张桌子搭建成“城门”,用课本垒成“狗洞”,并征得家长的同意,租赁古装等。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共同进步。教师对学生一些好的创意,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课本剧编演模式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介入,但是不能剥夺学生自我创作的权利,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及发展条件,引导学生自演课本剧,历练学生展示课本剧的能力。
以《将相和》片段《完璧归赵》为例,教师在教室里贴满了壁纸,为学生营造出表演古装历史剧的氛围。在正式开演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布置讲台,帮助学生化妆,并组成助威团,给表演的学生加油打气。教师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模仿电视节目中大赛的形式,邀请几位教师担任评委进行现场打分,并设置了最佳剧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等奖项。学生表现得都很不错,比如:“蔺相如”一行人来到秦宫,“秦王”很随意地坐在“龙椅”上,而秦朝官员们也一个个有样学样,站没站相,将秦国的虚伪、傲慢表现了出来;“蔺相如”与“秦王”交谈时大义凛然,瞪大眼睛,神情凝重……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对感情的拿捏十分到位,超出了教师的意料。
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阅读、写作、表演水平等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既尝到了编演课本剧的甜头,也调动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课本剧创编为语文素质教育推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引进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的现状,不仅使语文课堂更加新颖别致,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课本剧表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