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城关小学 裴 侦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律动,创设一个让学生快乐体验、大胆创新、使其在视觉、听觉等得到调动,使其意识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更加主动投入其中,更加配合教师并与之互动,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教学中巧用律动,切合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身心特性。律动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音乐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在音乐教学中,我常常把前一节课学过的歌曲放在律动活动环节中,这样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复习作用;有时也会挑选一些旋律和节奏有规律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调动一下课堂氛围;有时还会结合本学期学过的歌曲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些律动进行表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音乐并了解其内涵所在,还能帮助学生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重点,学生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
律动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辅佐手段,起到了埋伏笔的作用。在教学中,借助多样化且各类新鲜的律动能帮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演唱的力度、速度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意境和隐藏的情绪,从而让学生越发喜欢音乐,喜欢歌唱。
巧用律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让乏味的音乐理论学习变得好玩且效率更高。
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时值的音符,可采用走、跑、跳、绕圈等分组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节拍的恒速感,掌握音乐中的基本节奏。
用走步来感受×-和×的时值;用走跑来感受×和××的时值。
× ×∣× × ∣× -∣× -‖
走走走走走(ou)走(ou)
× ×∣×× ×× ∣× ×‖
走 走 跑跑跑跑 走 走
当学生熟练了,可以加入点头、打响指、耸肩等,适当变变花样,让学生沉浸在节奏的海洋里。这样,学生在“玩”中就把以上内容蕴含的知识点无形地解决了。
小学生记忆能力往往不强,通过律动动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更能使其品味歌曲中包含的情感。例如,在讲《小雨沙沙》《谁在叫》这几首歌曲时,结合歌词,通过形象的律动动作不经意间学生就能记清歌词也体验到歌曲的情感。
音乐不是音符的堆砌。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身动”,在了解歌曲内容并分析意境的底子上,感触旋律的升沉和节奏的变动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身体所展现的动作与音乐本身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编新的律动,通过多角度开发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丰厚展示经验,成为“共享者”;引导学生积累、丰富音乐体验,成为“研究者”。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小足球赛》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感受歌曲律动后再去处理歌曲的演唱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其演唱技巧,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生成,情绪高涨,当他们精神饱满的歌声响起:“青草地上绿油油,踢起我们的小足球,小足球。你在前面攻,我在后面守,小小球儿脚下传,凌空一倒钩,注意,射门!……”,我感受到这是来自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歌声,动听、精彩!
虽说律动的有效运用能给教学带来很多好处,但盲目的使用只会起到相反作用,本末倒置使得教学显得凌乱。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律动更合适,“动”之有效,是每位音乐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律动的设计要简单明确,既要鼓励那些具有表现力、创作力的学生,也要真诚地对待那些表现平庸的学生,不应让其产生害怕和畏惧的心理,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律动的动作要做到高效且难度适中,同时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到易学,也便于举一反三,进行即兴创作。
过度和不当的律动不但影响课堂纪律,让课堂一贯处于过于动态的状况中,彻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点,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在音乐教学中,适时、适度运用好律动,是音乐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在音乐教学中,要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所有的律动设计都必须为音乐教学而服务,教师应意识到运用律动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是体态律动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律动教学中要让音乐动起来,并且能展示音乐发展的过程,使动作和音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掌握和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意义的前提下,用自身情感体验将歌曲情感尽可能表现出来,将音乐的速度力度等展现的淋漓尽致。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一起发现音乐的魅力、感受其美丽所在的过程。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的过程中,用好律动教学,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赢得学生的喜爱,并在愉快的律动中达到知、情、意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快乐体验,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