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8-02-25 21:28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西社初级中学郑锦雄
学苑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价值观法治德育

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西社初级中学 郑锦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过去五年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理论,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审视德育,走德育改革创新之路?本文就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创新展开探究。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在现阶段,受社会变革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

第一,德育目标虚幻化。在德育目标的认识上,没能从实际出发,往往把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学生只能肤浅地理解它。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高、大、上,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洞,必然在实践中失去信度和效度,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育人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育人过程重说教灌输而轻感受体验。我们的教育往往片面的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果离开了与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缺少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更谈不上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第三,环境影响的消极化。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在校内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和网络的影响。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受到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甚至相互抵消,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措施

1.完善并充实德育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及时对德育内容进行完善与充实,及时将十九大的新理论以及新战略目标融入到教材中,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时代的德育教育。比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提出等内容,作为当代中学生,在十九大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实践者与见证者的双重角色,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有助于新时代人才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乐观地成长。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建设美丽中国”融入到德育教材中,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引导学生采用健康绿色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就受到广泛关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重要性。二十四字的内容高度概括了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生搬硬套进行价值观的灌输。教师需要生动灵活地将价值观融入到德育教育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感染力较强的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践行核心价值观。

第二,常态教育结合专题教育。通常来说,常态教育是根据课程的设置及课标要求,将课程的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等方面融为一体;专题教育是将某个特定的时间(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禁毒日、国庆节、建军节或者建党节)或者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契机,对学生开展特定主题的专题教育。比如,在2017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全国六百多名道德模范代表,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契机,向学生介绍道德模范的优秀事迹,进行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敬业”和“爱国”等专题教育。

3.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教育要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同样也要继续改革与创新。对于初中的德育教育而言,教师需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调动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件,通过视频或者故事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到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与探究,了解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与道德观念,有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第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在遵循知行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法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其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年的普法宣传日举办普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道德法治知识比赛,或者邀请执法人员到学校开办讲座,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第三,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思辨,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比如,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共享单车,有一些人会恶意损坏共享单车,扎坏车带、在座位上放钉子或者将共享单车变为私有,对于这种不道德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品质。再如近期发生在国内的部分“精日”分子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拍摄包含有侮辱性语言和低俗词句的视频并上传网络,公然挑衅公众良知和民族底线,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体验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服务社区老人,到医院当义务导诊员,到马路配合交警疏通交通等等,让学生体验社会不同职业的生活,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家长的辛苦,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父母的良好品质。

4.引导学生形成德法交融的法治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道德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两大车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为学生授业解惑,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培养学生对法治的坚定信仰,并将此作为基础,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法治教育中将道德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等良好品质;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突出法治内涵,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形成德法交融的法治观念。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理论、新目标与新任务,中学德育教育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德法交融的法治观念,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价值观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