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月恒
(上海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上海 200234)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6年坎坷而光辉的发展道路,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组织发展壮大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和沉淀了大量的仪式资源,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自身性质、适应发展要求的党内仪式活动,这些仪式活动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1949年以来,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尽管其内容和表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蕴涵着国家权力的运作及其对政治资源的分配,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想象及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社会流动的预期,交织着各种象征性关系的维持、争斗及妥协。”[1]这一问题似乎无法以实体化、具象化的方式来量化和表达,唯有多借助学校党内仪式这种象征性方式来实践和操演。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的表演”,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2]从通常的理解来看,仪式受到一定规则或者规范支配,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秩序或者模式。这种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通过特定的象征性意义与符号,达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共享价值的目的,而这样的仪式反复操演,就形成了以仪式为纽带的秩序重塑和认同升华。学校党内仪式,顾名思义,就是指限定在学校场域之内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具有一定政治性和教育性的规范化、程序化活动。
1.学校党内仪式属于政治仪式范畴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里所说的“礼仪制度”“庆典活动”指的就是政治仪式。所谓政治仪式就是以一定的信仰为基础,带有明显权力属性,具有一定的强制规范性的仪式,其所展现、传递或强化的是某种政治意义。[3]政治仪式与其他仪式的区别在于它的“政治性”上,它通过确立某种主导性解释以达成基本的共识,以此维护特定的社会或群体的政治秩序。政治仪式的本质含有权力、权威及合法性的要素,要服从和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党内仪式也是一种政治仪式,是指一个政党或政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在其成员或支持拥护者中开展的特定活动,对于增强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归属感,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能够起到巨大作用。
以入党宣誓仪式为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普遍采用的一种党内政治仪式。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其《章程》第五十条中就明确了宣誓程序:入盟者要明确回答自愿加入,保证尽盟员的一切义务,才能被接受为盟员,并在下一次会议上编入支部。中国共产党从1925年8月规定新党员入党时必须经过入党宣誓仪式;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入党宣誓仪式,形成了“宣布会议开始—介绍人介绍各新党员简历—主持人讲话—握拳宣誓—鼓励、教育或指示—唱《国际歌》”等完整程序;再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入党宣誓仪式写入了党章,并对入党誓词进行了统一。[4]中国共产党的入党宣誓仪式也经过了一个酝酿、试行、发展、成熟的过程,才被逐渐应用到实践中。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和规范了一系列的党内仪式,如党的重要会议的开闭幕仪式,党与军队的生日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仪式,授勋授奖的表彰仪式,烈士的祭奠仪式等。这些党内仪式对于教育激励党员、动员凝聚群众、展示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学校党内仪式的产生源于国家政治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一个国家对教育的期许一般都体现在教育方针中,它是一个国家或者执政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倡导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指导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回答的是“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会略有不同;而在同一历史阶段中因国家对教育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调整。2015年12月27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教育方针确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这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接班人”的目标定位更加偏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党内仪式尽管形态各异,但核心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服务。这里的“接班人”不是干部工作中特定的领导干部“继承者”的意思,而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其内蕴的是一种政治的理想和道德的追求。也就是说,接班人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领导,做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实践者;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酝酿成立乃至发展壮大,依靠和推行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教育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势必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样,通过学校教育以及学校党内仪式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可靠接班人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确保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仪式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形式的演绎,实际上是特定共同体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表达和构建。”[5]从表层看,学校党内仪式呈现为一整套程式化的固定流程和行为模式,但从深层次分析,它蕴涵着深刻的文化理念,积淀着极为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学校党内仪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学校中的入队、入团、入党仪式
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力量,经由入队、入团、入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就是赋予学生拥护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信仰,这在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的誓词中可以得到具体体现。
人类学家范·根纳普在其著作《通过仪礼》一书中谈道:“任何社会里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6]他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时间、空间或是社会地位的关键性仪式的考验,只有通过考验才能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变,否则他将不能获得新身份的属性。入队、入团、入党仪式就是典型的“通过仪式”。整个仪式庄严而神圣——高唱组织歌曲、佩戴组织标志、注目组织旗帜、跟读组织誓词。仪式强化了政治教化的核心理念:效忠党组织和国家,牢记革命烈士在敌人炮火下前赴后继的牺牲,珍视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并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投身立足岗位的学习,练就扎实过硬的本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一旦经过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的洗礼,就标志着必须接受组织的领导,遵守组织的章程,严守组织的纪律,承担组织的义务,执行组织的决议,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处分。另外,入队、入团、入党的对象一般必须是表现优秀的学生,这样新的身份与“德行高尚、追求进步、学业优良”等关键词形成了天然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身使命感和内在荣誉感,使学生能够接受并认同该政治氛围和固定框架下的文化仪式,进而也易于认同并接受仪式背后所隐含的更为根本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
2.对党内历史人物和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大节日的仪式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具有历史叙述的功能,学校在举行纪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时空中,让学生仿佛回到特定阶段的历史场景中去触摸历史片段、感受历史真实,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进而逐步在青少年学生心中建构起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合法性认同。对党内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仰,主要通过向青少年学生展示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重要贡献,从而揭示其人格魅力、精神品格等,以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思想熏陶。比如说每年举行的“学雷锋”仪式活动,雷锋同志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的生平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耳熟能详的事迹,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学雷锋”的活动已经日渐常态化,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重要途径,以及弘扬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此外,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大节日是经过党精心挑选的政治符号,比如“五四”“七一”“七七”“八一”“十一”,它们能超越历史时空,重现历史具象,从而维护党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形象,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汉学家柯文教授强调:“举行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要目的往往是教育世人……周年纪念可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筑起一条情感桥梁,对纪念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重新塑造,以适应现在的人们和政府不断变化的看法。”[7]一些学校还会举行纪念“七七事变”系列仪式活动,通过祭拜革命先烈、高唱抗战歌曲、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激励当代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进一步弘扬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3.表彰学校党员、团员、队员中优秀学生的仪式活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榜样教育一直发挥着明确目标、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榜样教育的优势在于它能通过人格化的榜样打动人、感化人,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统一,达到以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教育人的目的。”[8]仪式中的“榜样”是学校党员、团员、队员中的优秀人物,是学习、生活中各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先进典型,也是仪式的要素。作为一种符号,以真实、感性、直观、鲜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个理想人物的价值追求和人格范型,在学习知识、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中起着敦促、教化、禁忌等重要作用。表彰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将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化为由学习者发自内心仰慕而产生情感共鸣和自我认同的主动效仿、自觉实践的形式。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仪式活动中,他们作为这些先进典型的朋辈,会不自觉地产生景仰、钦慕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向榜样致敬,向榜样学习,追随榜样的足迹前行。“一个人的荣誉感是他最真实、最基本的自我……生命对荣誉的追求在人类行动中绝不是一种浪漫的需要,而是真正达到人性水平的标志,是人类特有的东西。”[9]
学校党内仪式具有凝聚、激励、唤醒、约束等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精神追求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教育部党组、团中央出台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丰富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典礼的内涵,强化仪式庄严感和教育意义。”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校党内仪式,善于运用学校党内仪式,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党内仪式。
1.注重仪式背景知识的普及
学校党内仪式要想产生应有的教化效果,必须建立在仪式的参与者对仪式背景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与党的重要人物或重要节日相关的纪念仪式,它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一种诉说,是一种积淀,也是一种传承。如果仪式的参与者事先了解有关仪式的知识,就容易对这段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仪式的价值就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增值。如果仪式参与者对仪式背景知识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那么仪式的意义将发生偏移,再神圣、庄严的仪式也将失去感染力。因此,学校要分层分类普及仪式的背景知识,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通过课堂讲授、课外自学等方式让学生事先能够掌握与仪式有关的历史信息。比如在举行“九一八事变”纪念仪式前,要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这样仪式“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大发挥。
2.注重仪式象征符号的运用
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党徽、党旗等象征符号。《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一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人们创造符号,赋予其意义,是为了发挥其意指的功能,就如同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在学校党内仪式的进程中,通过符号的呈现—赋义—接受—解释,形成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这样的仪式反复举行,参与者就能强化仪式符号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解读和功能发挥依赖于规范化和程式化的系统展演,使其在特定的‘时空’中得到有效而充分的传递,使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受到濡染,形成深切的心理体验。”[10]因此,要努力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党内仪式符号表达方式,特别是要将特定的观念、精神的表达诉诸符号,使仪式参与者能正确、充分理解符号的象征意义,其才能接收精神的洗礼。
3.注重仪式综合情境的构建
仪式的情境效应是指仪式活动通过运用背景、灯光、音乐、场地等综合因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调动学生感官的参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状态,被仪式所感染。入党仪式令人终生难忘的原因:一是因为仪式的符号体系(党旗、党徽),党旗、党徽在仪式上熠熠闪光,仿佛在诉说党的伟大的革命征程;二是因为仪式的固定流程,流程不能轻易改变,特别是党章规定的誓词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三是因为仪式的特定场所,许多入党仪式还选择在红色场馆中举行,如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旧址、毛泽东故居等。青少年学生通过入党宣誓仪式,对仪式情境下的誓言历历在目、记忆尤深,对自身今后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仪式用情境形塑了受教育者的生活,决定了人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引导了人们对客观情景的主观构建。”[11]因此,仪式有它的构成元素和运作流程,仪式的主办方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营造综合情境,使之对参加仪式的学生产生影响。
4.注重仪式主体情感的激发
每个类别的仪式都有属于它的情感基调,比如,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的情感基调通常是庄严与敬畏,纪念仪式的情感基调通常是崇敬与缅怀。而学校党内仪式的整个氛围营造都会与它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这些视觉、听觉、触觉信息进入身体,就会激活身体系统产生情感反应。而作为仪式主体身处群体之中,更能引起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情绪感染,使得整个群体的情感反应更加强烈。仪式的参与者们“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做出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事情”[12]。学校党内仪式要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情感,才能使青少年学生与英雄人物心灵沟通,与历史事件情感共鸣,“它作用于心灵,唤起内心的神性,使生命能经常与伟大事物交会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13]
郭于华认为:“崇高理想的灌输、意识形态说教和重大理论的解释,都比不上实践来得重要,而最为有效的恐怕是仪式化的行动这一权力实践的方式。”[14]我们要深刻理解学校党内仪式的重要意义,深入剖析学校党内仪式的运作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内仪式,让学校党内仪式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3]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王连花.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的演进[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5]蒋达勇.形式的演绎与信仰的构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83.
[7]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88-189.
[8]李诗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榜样教育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9).
[9]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05.
[10] 刘礼明.大学仪式的缺失与重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5).
[11]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
[12]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
[13] 朱永新.孩子需要仪式,不需要形式[J].教师博览,2007,(9).
[14]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A]//仪式与社会变迁[C]. 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