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 王 辉
《大江保卫战》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通讯报道,作为一篇典型的实用性文本,紧扣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应该成为教学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阅读教学可以从表达的语言、细节和修辞等展开。
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实用性文体,通讯报道的核心特质就是展现特定场景、反映现实生活,语言表达必须要具备形象化特征。
课文第二自然段就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场面,刻画了子弟兵们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核心词语,找出令自己备受感动的语句。伴随着对文字的感知品味,学生的想象意识随文而生:一声令下,全军出动,为的是“保大堤”;一条长龙,风雨同舟,为的是“保大堤”;一个念头,毫不放松,为的还是“保大堤”;一道人墙,众志成城,为的仍旧是“保大堤”......随后,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认知平台,通过充分地思考实践获取文本的感受,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语言所裹挟的真情实感。
随后为了让学生更鲜活地感受形象化语言在描写场面时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选择一种场景进行迁移性实践练笔。
如此教学,教师以文本中典型的语段为教学的蓝本,通过深入地品析与涵咏,感知效益,为后续的迁移练笔奠定了基础。
创作中的细节描写,常常会渗透在叙事记人类文本中。而在通讯报道类的文本中,恰如其分地细节描写能够起到刻画场面、渲染氛围、塑造人物的表达作用,这就使得通讯报道与一般性的新闻有着巨大的差别,凸显出鲜明的形象性、真实性和情感性。
以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为例,教师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黄晓文在保大堤过程中的感人画面?描写一个人时与描写一群人,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别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势圈画出“咬、拔、扯、爬、抗”等一系列的动词,并在思维迈向深处的过程中探寻出动词背后所隐藏的表达智慧,即更加鲜明地凸显出黄晓文顽强英勇的个人形象。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将黄晓文这一“点”与前文中人民子弟兵的这一“面”进行有机整合,感受特尔镜头与广角镜头的穿插,对于客观全面地展现画面所起到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更好地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精妙,教师让学生借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来描写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学生们都展开了生动的描写。
丰富细节描写的缺乏正是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紧扣这一文本的示范价值,教师引领学生在关注细节中进行深入辨析,并进行了趁热打铁地历练,将品味感知与实践练笔有机交融,有效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由于通讯报道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情感性、形象性,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巧妙地烘托真实的场景,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而感人。
以教学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为例,作者在多处都使用了排比性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更加形象地巩固了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朗读起来就显得整饬有力,朗朗上口,形成了气贯长虹、气壮山河的气势。这种修辞手法就非常适合运用在这种描写大场面的文本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紧扣三处关键性词语,即课文中三个“飞向”、三个“看到”、四个“哪里”,组织学生在逐层递进、逐步加深的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诵读,在充分感受排比手法独特的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结合文本语境体悟这一手法在烘托救灾场面时所起到的渲染作用。相应地,教师可以再次组织学生运用排比句式进行场面描写。
这一案例中,教师对排比手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洞察了其特点,品味了其效果,并感知了排比手法所适用的对象,为后续实践练笔提供了榜样性地支撑。
作为实用性文体的一种代表,通讯报道的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细节和修辞三方面进行朗读辨析,充分链接文本与生活的关联,在深入感知品味的基础上及时迁移,体现实用性文体学以致用的整体性效果,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