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正逐渐转变着角色,由以前的进口国发展为输出国,来华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随着众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跨域融合及多元文化交互作用背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频繁发生。因此,开展留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和迫切任务。[1]
1.是建立留学生教育大国、强国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我国留学生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法治教育开展较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而我国留学生教育主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法治教育只是初级的、低水平的、不完善的,培养水平不可能有跨越式提高,竞争力也不强。因此,必须加强留学生法治教育。
2.是完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必然要求。留学生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各项规则的漠视也屡见不鲜,给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例如:学习上不遵守基本教学要求,迟到旷课现象屡有发生;生活中不遵守学校相关制度,我行我素;不遵守宿舍管理规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开展留学生法治教育是必然的趋势。[2]
3.是营造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必然诉求。留学生给中国社会和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留学生犯罪事件频繁出现。部分来华留学生经常出入一些娱乐场所,与社会不良分子结交,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留学生的法治教育。
我国当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相比之下,留学生的法治教育就相形见绌了。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门法治课程几乎是一片空白。特别是一些高校为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给予留学生特殊的待遇,忽视对留学生的法治教育。
担任中国学生法治教育的教师,既有法学专业的教师,又有法律素养较高的政工干部。而留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由留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完成。他们普遍未受过系统法律专业培训,即使开展一些法治教育活动,内容也往往局限在法律常识或涉及日常工作的内容。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民法通则》、《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很少或无法有效进行施教。
第一,以法律知识为载体的法治宣传活动缺位。高校一直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多集中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文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团等活动,而以法治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却相对缺乏。第二,留学生缺乏参与学校法治教育活动的平台。高校所举办的各类普法活动,均以中文为主。在普法内容的宣传上几乎不包含任何涉外法律法规。
我们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通过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现95%的留学生愿意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希望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有90%的留学生希望以多种形式开展法治教育。为此,我们需要寻求对留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切实完善制度建设。在“国法”的基础上,高校应该依据留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严格平等、公正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文件,严格执行,避免特例,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修改、补充与完善,让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2.开设留学生法治教育公共课,发挥课堂教育主渠的作用。学校应结合留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和特点,开设法治教育公共课。如医学专业的留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增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内容,以便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将来在医院实习或工作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3]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和校纪校规宣传氛围。高校可以依托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以中外学生社团为基础,以中英文法治宣传活动为契机,以中外学生志愿者为纽带,建立法治教育活动平台。同时,加强学校与公检法部门的沟通合作,用真实案例促进法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每年都会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安全教育、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消防演练等。
4.实现留学生法治教育的主体多元化,全面提高法治教育质量。一方面,高校通过加强对留学生管理教师进行法律专业和高校规章制度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另一方面,建立一支以法学专业出身为主的教师队伍讲授法律知识公共课,并对其进行英语培训。
5.坚持法治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发挥德育的指导功能。虽然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但是古今中外在遵守法律法规这一价值标准方面是一致的。所以,在留学生法治教育的环节当中,结合德育,适时地引入我国的传统美德,规范留学生道德品质,以道德内化提升自觉守法的意识。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留学生法治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留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做到时刻守法。此外,借助网络新媒体报道和解析中外学生在校和社会中的违纪、违法案例,从而对广大留学生起到警示、教化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留学生法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