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莉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央视于2018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广获好评,上线次日即收获豆瓣9.4分的成绩,创文化综艺类节目新高。一个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节目,要在当今的“娱乐喧哗”中博得广大观众眼球,进而影响受众,产生继承、弘扬经典的传播效应,必将要求节目从形式到内容紧密、深刻地挖掘受众心理,紧扣受众需求。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分为心理需求、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四个阶段[1],而最后一环“需求满足”的具体程度将会影响受众后续的媒介接触选择,也会反映在媒介内容所带来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中。需求满足与否正是通过受众心理过程形成相应判断,即从感知信息到加工储存、再到态度变化的过程[2],这个过程也是受众心理从浅层的感官印象到中层的情绪、思维、记忆感受,再到深层的认知、情感、意向态度的逐步深入,基于此,以下将从《经典咏流传》对受众的感观需求、情感需求、理性需求三个层面需求的契合来进行分析。
《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形式上的大幅创新、舞台效果上的唯美呈现,直接牵动着受众求新求变的心理,也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美感”的需求。
不同于已有文化综艺节目严肃、紧张的竞赛或还原历史模式,《经典咏流传》让传唱人将经典古诗词片段改编为流行音乐进行演绎,改编方式多样,演绎形式也丰富百变。每一期节目由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作为传唱人,有当红人气小将如王俊凯、张雪迎,又有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如杨洪基、陈力;有当前乐坛、影视圈实力偶像如谭维维、张卫健,又有跨界的明星、素人如柯洁、梁俊,以国内同胞为主,也有外国友人加入,既符合受众崇拜偶像的心理,又能感受到与自身的贴近性。
不同来路的传唱人以各具特色的风格演绎经典,每一首经典传唱都不是简单的歌唱而已,而是以大手笔为每一首经典配合以风格、意蕴最相符的伴舞、伴奏或其他形式的衬托,新颖多样、无一雷同。如年轻小将王俊凯演绎《明日歌》时,舞台上出现百余个小机器人为其伴舞;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王佩瑜演绎《但愿人长久》时,虚拟歌手洛天依以“一股烟”的形式出现,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使观众如临仙境;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小女孩们以“阿卡贝拉”这一古老的方式与霍尊共同演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加上用身体打击出所有的节奏点,简洁而轻快……此外,中国古典乐器和现代乐器的多重组和伴奏,惟妙惟肖的舞蹈、合唱、演奏的配合,加之华丽的舞台、灯光、配乐的渲染,无论是对现场观众还是场外受众而言,每一场演绎都犹如一场视听盛宴。
纯粹的经典传唱和演绎仅是节目传达的表层内容,而传唱人及相关者背后的故事才具有拨人心弦的效果。形式上的创新使《经典咏流传》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而节目中参与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无疑是维持以及进一步加深受众注意,进而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制胜法宝。
节目每一期的时长在90分钟左右,而经典传唱大约只占到其中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长是用在挖掘传唱人、传唱的经典以及与该演绎相关的人、事、物背后的故事,其中,小至个人经历,大至国家情怀,不一样的经典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情感故事,让受众享受之余又满怀期待,而期待往往因眼前情真意切的真实呈现收获满足。
大年初一,节目开播的第一期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受众献上了一曲经典: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梁祝》钢琴伴奏谱的谱写者和首演者——88岁的巫漪丽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节目录制现场,于是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听远在新加坡的巫漪丽重现《梁祝》经典,当镜头转向老人苍老的双手时,还未发声,观众已然泪目。而在节目第一季度的年度盛典上,节目组再次请来巫漪丽老人来到现场,再现《梁祝》经典,弥补第一期未到现场的遗憾,现场演绎与互动更为令人动容;又如,普通的山区支教老师梁俊,带领30多个贵州山区的孩子来到现场,演唱其亲自改编的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出孩子们身处贫困处境却自信乐观的态度,引发广大受众的共鸣……这种情绪的带动与节目的精心策划和精准捕捉受众情感心理不无关系。
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普遍升级的时代,这样一档能够以情动人的纯粹的文化传承类节目就像是信息洪流中的一股清流,于无形中使受众心理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释放,同时增强用户对该节目的观看黏性,更能使受众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以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许多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怀着越来越深厚的认同和欣赏之感,开始积极响应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的宗旨、内容和形式都巧妙地契合了广大受众的求知、求智、求理心理。
节目中,每首传唱的经典都是古诗词的节选,且大都是观众比较熟悉的一类古诗词,内容简短,再以现代流行的方式改编,易于传唱,这符合受众乐于模仿的心理;节目中创造性地组建了“鉴赏团”这一团队,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歌手庾澄庆,主持人曾宝仪组成,每首诗词经传唱人演唱之后,通过对相关人、事、物的介绍以及鉴赏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的鉴赏,使所传唱经典的特点进一步为受众获知,尤其是康震对每一首传唱的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的介绍,往往带给受众以更清晰、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古诗词的简化、现代化、细致化的演绎,受众对中国古诗词的体会于无形中得以升华。
此外,节目组所邀请的经典传唱人本身就带有契合受众心理、触动受众情感、影响受众行为的效果。如改编《青玉案·元夕》的台湾音乐人陈彼得,高龄74岁,在用摇滚方式演绎完经典后,含泪发出让子子孙孙铭记经典的号召;来自湖北农村的男女老少民歌爱好者共同演绎《诗经》……这些关于传承的寄托和行为真真切切展现在受众面前,则是对受众关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以及求知求智求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最具影响力的鼓舞。
受众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经典咏流传》节目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整体,其与受众心理的契合并非如上述条分缕析,而是综合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总体而言,以上关于《经典咏流传》对受众心理从感官需求、情感需求到理性需求的契合是其第一季度大获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