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中心小学(225222)
在道德教育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思想观念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人步步前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日趋变化,面对复杂的形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了疑惑。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备受关注,而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了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繁杂,综合性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品导入课堂:“明明在给妈妈拿药的时候,发现药片外层的黄色包衣很甜,于是喜欢吃糖的他将药片全部倒进了嘴里。明明因为偷吃药片被送到医院,经过医生的抢救后才脱离危险。”这个小品,让学生心有余悸,明白不能乱吃药,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小品的演示下,学生的学习意识强烈,教学效果良好。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通过游戏、问题还是多媒体,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认真研究教材,实现导入与教学内容的巧妙衔接,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提升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更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道德与法治作为树立道德信念、培养法律意识的学科,教师要悉心研究教材,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体验中华民族文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教师可通过情景模拟,在课堂上再现一些事件,使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不是遥远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例如,教学《我们爱整洁》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整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怎样才能保持整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或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对于年龄小、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就很难了,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整洁,也不懂得怎样保持整洁,更不懂得整洁是一种习惯。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整洁的认知,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镜子中的我”,让每位学生都拿一面小镜子,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照镜子,看看别人的仪表是不是整洁。学生拿着镜子,看得津津有味,边看边说:“我的扣子没系好。”“我的辫子歪了。”“我的头发乱了。”……通过自查、互查,学生明白仪表整洁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都想做一个爱整洁的孩子。
情景模拟,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时刻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样教学,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掌握了课程知识。此外,这样有趣的学习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提高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知识来自实践,实践需要知识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想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单凭短短的课堂时间与教师的理论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拓展到实践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与体验,这样才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例如,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花儿、草儿的生命也很珍贵,要爱护它们,不能随意采摘与践踏,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小花园,组织了一个室外实践活动。公园虽小,但是花草种类繁多,美丽的鲜花、绿色的小草、高大的树木,让学生兴奋不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花草,不一会儿,就听到有学生小声说:“这朵花真漂亮,我想摘一朵。”教师没有错过这个教育时机,问其他学生:“这样做真的好吗?”学生回答:“不好,花朵也有生命,把它摘下来,它就枯萎了。”“你摘走了花,别人就欣赏不到了。”……学生尽情发言,不知不觉中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可见,亲身感受的效果,要好过教师的理论讲解。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懂得要保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增强道德意识。
道德是人的基本素养,法律是社会的根本保障,失去道德与法律约束的人和国家,如同洪水决堤。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