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想要爱你并不难

2018-02-25 10:16曹友琴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荆轲论点课文

曹友琴

(湖北省五峰高级中学,湖北 宜昌)

写作,向来视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曾有学生戏言: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身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一、以教材为抓手,寻找“借鉴”点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关键要用好这个例子,使课文成为学生文学积淀的载体。”高中教材拥有丰富的内容,拥有多样化的元素,它不仅是阅读文本,更是写作范例。

议论文的写作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大多数学生呈现的议论文:论据单一,分析不深入。如何让学生能够根据同一个论点,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深入思考,准确深入透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不,《荆轲刺秦王》就是范例,荆轲为了民族大义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学生很容易感悟到;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一个深明大义的民族英雄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这跟他的性格相符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探寻主因,噢!究其内因是秦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极力反抗。从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中,学生就可把它作为秦王暴政的一个佐证。

再如,针对学生作文开篇总爱兜圈子、拐弯抹角的情况,如何引导呢?苏洵《六国论》便是很好的范例。文章开篇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且中心论点只有两个字:赂秦。论点有力明确简洁,我们不正可以学习提出论点的方法吗?

“秦以攻取之外……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段是论证直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三个国家——韩、魏、楚的破灭之道;“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是论证过程的第二部分,论证了未尝直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三个国家——齐、赵、燕的破灭之道,是受了贿赂秦国的三个国家的牵连最终灭亡,这一部分就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的。

如果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及时挖掘整理能为我所用的作文范例,并能从不同角度评点和训练,假以时日,定能写出有思想、有说服力的精美文章了。

二、坚持阅读,注重积累,储备素材源

学生往往受限于“三点一线”的狭小天地,无心关注窗外事,以致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文思枯竭。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还仅仅是课堂上的说说写写,就无法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认知天地,更无法让他们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淀。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以至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大厦建构的基础。若离开了这些根基,语文就成了海市蜃楼,变得虚无缥缈,更何谈长成叶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同泉源,文章亦犹如溪水,只有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才能自然活泼地欢畅流淌。”一个出类拔萃的写作者,必然是一个拥有良好阅读习惯、宽阔阅读视野和丰厚阅读积淀的人;况且,语文是一门感性十足的科目,它的内在规律不像理科那么明显,如果不经历大量阅读,就难以获知其规律。只有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才能让视野变得开阔,思维变得活跃,也才能出现灵敏的语感,从而下笔如有神。

三、多样训练,及时鼓励,点燃写作热情

如何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宋代学者张载曾说:“学习达到欢愉的境界,就会轻松,以至于不能自制,因此定会上进。”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说,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无话可写,当遇到那些让他们感兴趣的人或事时,他们还是能夸夸其谈,很有写作热情的,不能激发写作兴趣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的作文题。基于此,我给学生安排了“每周一谈”“热点谈论”“校园现象之我见”等作文活动,让他们记录一周中最高兴、最激动、最烦恼、最疑惑、最想跟老师说的事,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一周的经历中筛选出主要内容,培养选择材料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话题,寻找能激起他们热情的兴趣点,让他们有话说,乐于说。久而久之,这种表达就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表述,从内心深处不再排斥、不再厌恶、不再畏惧,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教育本身就是训练,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善于引导、科学辅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

写作,想要爱你并不难。

猜你喜欢
荆轲论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背课文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