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科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甘肃 定西)
通渭县第三中学坐落在通渭县城西郊笔架山脚下,是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开始创办,于2011年5月正式成立的一所独立高中。
学校现有3000余名学生,有212名教职工,作为一所全新的学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在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探索和创新。
校训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集中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而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
通渭三中自建校以来,学校立足于新时期教育理念,秉承“明德博文”的校训,遵循“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实施“精研善导,敬业爱生”的教风;致力于实现“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使学生“乐学善思、合作进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
“明德”要求师生先要“修身”,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师自身具备了极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以极高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而学生应践行“成才先成人”,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成才的前提。
“博文”除了要求师生广泛阅读、探究、通晓文献典籍之外,更多的是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给了师生团结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校训和办学理念集中体现了通渭三中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通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东汉时出了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通渭县,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榜罗会议,确立把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并在通渭县城进行了联欢活动,通渭县榜罗镇现有榜罗会议纪念馆,县城内文庙街小学校园内有毛泽东《长征》诗碑等多处革命纪念遗址。
热爱祖国、弘扬革命精神是我们国家励精图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和动力。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县内的革命遗址,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学习长征精神,在亲身体验感悟中国革命的伟大,学习革命先驱的崇高人格,立志“成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新理想。
通渭县作为书画之乡,有着浓厚的书画底蕴,不仅家家户户有挂书画的传统,还也有大量的人热爱书画学习和创作,更有不少专门从事书画创作和装裱的人。通渭三中借此优势精心建构学校文化体系,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墨香校园、文明校园等校园建设。学校图书公园内的文化景观,石碑石刻无不发挥着育人作用。
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家访活动,如校领导家访活动、班主任定期家访活动等,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帮助家长培养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教育的意识。通过校园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和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积极参与学校的发展,关注孩子的成长。家长会注重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达到多重教育效果。
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通渭县书画艺术节,如2017年在以“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为主题的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期间,通渭三中学生参加开幕式演出及现场书画大赛。学校每年的体育艺术节和“读书节”,节目表演、体育竞赛和现场书法大赛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发现自己、展现自己、超越自己。每年春季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有“读好书,品五味人生”活动,激励全校师生品读经典,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远足励志活动,有课本剧创作和表演活动等。中国象棋比赛、学生篮球、乒乓球比赛、学生拔河比赛、迎新春庆元旦师生书画展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指定具体可行的相关策略,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如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互助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组内公开课”“校内公开课”活动;“同课异构”活动等,评优树典,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把立德树人实践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策略。通渭三中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力求把立德树人深入学科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如语文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先贤们“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兼济天下的崇高品德,净化心灵,熏陶情怀。
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坚决贯彻者,通渭三中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