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
多年前一个春日的午后,我走在学校的一排排老杨树下,被杨树花海里的小小身影吸引了,凝神望去,一个小男孩蹲在那里,仿佛在地面上找寻着什么。我悄悄走近男孩,只见到男孩手里握着几颗红、绿、褐色的杨树花,我奇怪是什么让六岁的孩子这样专注。我蹲了下去,耳朵里传来男孩的喃喃自语:“终于找到你了,你这个淘气的毛毛虫。”(这里的孩子都称呼杨树花为“毛毛虫”)随即顺着孩子的目光望过去,我的眼睛被一颗红褐色的杨树花惊艳了……随后在一次次相约探寻杨树花的秘密行动后,我俩成了忘年交。我们一起捡拾杨树花,研究杨树花,还一拍即合要把“研究成果”分享给同学们。当我们沉浸在不断发现的欣喜中时,我们的秘密被孩子的妈妈发现了,妈妈担心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扔掉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当我面露失望时,看到孩子调皮的神情,并将我拉到了学校的草坪旁,他掀起草坪边缘,满满的杨树花静静地躺在那里,我震惊了,我的心随着孩子欢呼雀跃了。
这件事过去多年,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并影响着我的教育实践。我庆幸自己蹲下身,才见到那么惊艳的杨树花,并由此收获了朋友;我更庆幸由于心的靠近,而听到了儿童的心声。这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者应该怎样做?
教育是保护,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要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因好奇才会一探究竟,有想象才会不断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因此,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天性。
教育是唤醒,教育要唤醒儿童的内在可能性,让儿童在与自然的接触、与社会的互动、与同伴的对话、与师长的交流中,发掘自身潜能,丰富当下的生活,创造未来的生活,实现生命的成长。
要实现教育的使命,教育者就要蹲下身,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将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归纳为:“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是绚烂的,是五彩斑斓的,是充满奇异的梦想,我们也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
儿童的视角,需要我们蹲下身,“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佐藤学)只有蹲下身,才能见儿童之所见,听儿童之所言,想儿童之所想,感受儿童之情感,才能引领儿童的生命成长。
蹲下身,并非仅仅是肢体的下蹲,更是心灵的靠近,是将儿童视作与成人同样有生命的人,是尊重、信任和平等。蹲下身,拥有一颗童心,对事物好奇、想象和不断探究;保持一颗爱心,良善、平和、真诚,真正发现和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灵,实现教育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