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北京 100101)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简称为“两山”理论。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正式写入了中央文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两山”理论采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话语概括了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内涵,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最新诠释[1]。“两山”理论博大精深、高屋建瓴而又通俗易懂,在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内涵[2-3],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的科学理论,已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两山”理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必然带来执政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应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要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开辟中国生态富农新征程。
第一,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自然环境资本加快增值,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第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坚持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提高产业向乡村转移的环境门槛,实施产业准许入制。但切忌以环境保护为名限制或束缚乡村振兴的推进。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过程,应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寻求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通过综合分析资源—生态—经济要素互动机理和效应,探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乡村人地关系的优化和综合发展效应最大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花大力气对农村综合环境进行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首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乡村自然环境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其次,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牵引,实施硬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带动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加快乡村道路建设,重点解决乡村道路与干线的公路连接和村内便道硬化。以农村“脏乱差”整治为重点,统筹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净化乡村环境。实施农村生活能源革命,鼓励使用电能、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净化乡村空气。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推动改厕改圈改厨,实施饮水、农网、电话、宽带网络、广播电视等一体化整治工程。因地制宜地在“四旁”、村庄、庭院等种植生态林、景观林和经济林,实施绿化工程。美化、亮化农房,体现建筑风貌特色。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美化,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引导促进房屋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情、风韵和风情;对古村落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保存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土地整理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最后,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继续实施易地搬迁。对耕地等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落,位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且在短期内不易治理地区的村落,居住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扶贫效益难显的村落,结合精准扶贫实施易地搬迁,彻底改善搬迁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发展条件[4-5]。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让其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应发挥乡村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促进旅游业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和金山银山,促进农民增收和生计可持续发展[6-7]。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深入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村民获益感,提高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热情。第一,大力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林业、休闲渔业以及创意农业,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第二,推进乡村旅游业与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加大旅游产品研发力度,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进精美工艺品、绿色食品、民间药材、无公害农产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推进乡村空间优化布局和环境美化,在乡村旅游中加入创意元素,增强游憩、科教、体验等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科普观光游和体验式旅游。第三,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将农产品采摘活动与节庆活动融合在一起,推出一批精品农产品线路和具有乡土气息的节目,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第四,推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开发基于智能手机乡村旅游客户端,让旅游消费人群能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另外,由于旅游业发展还能带来各城乡人口的大流动,致使各村民与外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多,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各城乡居民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落后村民会因先进思想观念的融入而摒弃陈规陋习和不合中华民族发展潮流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民主、法治、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逐步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对农村文化繁荣兴盛,乡风文明新气象的焕发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践行“两山”理论,不能只注重理念宣传,还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建立“两山”理论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绿色发展由外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变。
首先,强化“两山”理论的顶层设计,谋划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理念。要加快主体功能规划的落实,完善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相关配置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8],大力推进绿色村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环境监察和整治力度,着力解决乡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并逐步将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其次,通过理念宣传、意识引导等途径影响村民意识,建立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从乡村基础教育抓起,定期为中小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知识讲座,让乡村学生成为农村家庭“两山”理论的宣讲者、监督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改变随地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的坏习惯,增强乡村居民保护生态环境主人翁责任的意识。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应当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公共治理结构,形成一种开放、公开、参与、协商、合作的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机制,提高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对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建立广大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与激励机制,让村民参与涉及环境保护的公共事务决策。
最后,探索建立城乡自然资源环境账户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为绿色约束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政策依据。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若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将地方官员政绩与自然资源保护挂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从而为乡村振兴的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