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文化自觉的必要性

2018-02-25 08:27崔朝晖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

崔朝晖,张 波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一、“一带一路”倡仪与文化自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战略构想。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这个历史符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它既秉承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既是发展经济的措施,又是中华“大爱”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一倡仪是数百年来中国首次主动站在世界舞台提出并立即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的发展战略,它改变了以往西方主导世界的局面,更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它不仅为中国解决经济发展困境提出了思路,也为世界走出经济发展困境提供了智慧,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结果,为此我们必须自信,如剑桥大学马丁·雅克教授语: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塑造者和创造者。我们在进行并带领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建设,通过我们自身文化的自觉,发挥中华文化“谦虚”的特点,通过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修正我们现有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子,通过文化的自觉和完善,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互助互爱,诚信大气的局面;通过文化自觉增强国家的文化实力,给“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影响和效果,从而赢得世界的普遍认同。这才是实现建设经济大国和文化强国的根本策略以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所以通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倡仪中的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

“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它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它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权地位。”①这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概念及给予的解释。自此以来,不少学者对文化自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如对文化自觉本质的思考,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关系等,大多从理论的视角进行了文化自觉内涵的研究。

“自觉”一词在引导他人修正自己的不足时常用到。它的哲学含义为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老子曾说:“自知者,明也”,即能够自我反省迁善,先知先觉,才称得上大明白。老子的“自知”指的是自觉意识,“明”“明白”即道破玄机,指大智慧的萌芽。小时候我们有不正确的行为或思想,但又蛮横不讲理自以为是时,父母或者老师会比较含蓄地批评我们说“请你自觉……”,言下之意就是要我们理性思考自己的思想、行为,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有自知之明的觉悟。有了自知之明,自觉修正自己,个人的素养也就得到提升。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化自觉”最初被费老提出并非来自中西文化的比较,也并非因为比较而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危机,而是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内蒙古鄂伦春以及黑龙江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体,因世代相传已习惯于林区文化和渔猎生活,但由于不适应自然环境、外部世界的变化,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所以,他们必须进行文化自觉,改变原有的构成这一民族文化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世界文化的大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文化的自信,更需要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是对现有文化的怀疑,而是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将现有的文化放在“古、今、中、外”的“时空轴”上,以百姓个人的幸福感为轴心、圆点,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去加以评判。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在文化交流中发生碰撞,通过碰撞再比较从而反思、认同、理清自身文化,再通过对话与交流、认同与选择,去除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不适应时代发展、不利于人民福祉的部分,发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外来文化中符合人性、有利于人类幸福的元素,明确文化发展的走向,完成文化的修正。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必须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和梦想。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进行文化的自觉,因为自觉是自信的基础,通过文化自觉,吸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既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基础,也是引领世人实现天下一家亲理想境界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自觉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提高站位的需要

在今天这个看似没有炮火的和平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以强大的经济实力,肆无忌惮地向他国灌入政治主张、价值观念,或者假惺惺地充当慈善者去所谓的“帮助、扶持”资源丰富、世界地理位置关键的“小国家”,充当世界警察,其目的显而易见:从意识形态来垄断,通过文化入侵,从而达到其霸权、强权政治的目的。今天,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经济强制成为世界文化秩序的主色调,无数矛盾和争端也相继出现。另一种情况是以维护民族文化为旗号的保守主义,可能是因为极度的不自信,抑或是太妄自尊大而孤芳自赏,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哪怕是有益于国家发展、国民幸福的文化,它都认为外来文化会对其传统文化产生冲击而影响它的政治和稳定,因此视外来文化为豺狼虎豹,拒绝与外来文化沟通交流,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清醒的认识,不懂得文化也“各美其美”,而坐在井底孤芳自赏。这种文化的不自觉产生了系列灾难性事件,如911恐怖事件、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巴以冲突等,其直接受害者为普通百姓。现代化也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张。现代社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了空前的进步和财富,相应的弊端也暴露无遗,“经济增长万能”“个人绝对自由”“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带来了系列影响人之关系和幸福指数等问题。经济增长万能的结果是物欲充斥了人的灵魂,纵容了各种欲望,物质财富的获取成了人的奋斗目标,财富的多少成了成功的尺度,“个人绝对自由”就是个人主义,其实质就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没有大局意识,胸无他人,只有自己,只考虑个人得失、舒适享受,甚至把对他者的征服和生存权利的夺取作为一种享乐,一言一行完全无所顾忌。“个人绝对自由”还表现为自我内心的封锁,其结果是道德的迟钝,人心冷漠,心智迟钝,孤立无援,对根本的、全局性问题一无所知。②盲目的“人类中心主义”确实使民族、国家的利益得到极大提升,人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因为我们从自然中获得了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几乎到达难以挽回的危机边缘,地震、海啸、雪灾频繁发生。“科学主义”确实为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和方便,出行时距离不再是问题,但核战争造成的毁灭性灾难也是科学主义带来的“丰功伟绩”,核武器的后果众人皆知。面对这严峻的国际局面和忽略人类幸福安康的文化,我们是为了一时的国家利益与之为伍呢,还是坚守可持续发展的“全人类福祉”的理念?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发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髓,自觉地站在了全人类和谐、共同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重建世界文化的方案。在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显,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带一路”倡仪,主要是让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个整体,参与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与其他国家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早在2011年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中国共产党就提到“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③。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许多外交场合都推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理想”的主张。2014年1月,习总书记在《世界邮报》创刊号上撰文回应每个国家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2015年9月访美时再次提到世界上不应该有“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是个别大国为了某些目的而给自己设定的假设。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使命运共同体不再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与一带一路国家达成互利共赢的目标,也要在文化上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自觉推动文化向着理想方向创新、发展和转化,通过推陈出新,让文化适合时代的发展,通过文化的自觉和建设而强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其吸引力。

三、文化自觉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之所以从未中断,一是文化内涵、本质尊重了人性,遵循了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仁爱、友善,天人合一。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遵从;二是中华文化本身就重视谦虚,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善于取长补短,实时调整生产、生活中不利于国家发展、不能增长人民福祉的措施和规则。中华文化自产生以来,族人就没有停止过文化的自觉,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自觉、完善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政治家、人文学者、社会学家等,从国家的发展、国民的幸福、人类的前景思考文化的时代适应性问题。

中国现存传统文化体系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末年周王室衰退,政治经济处于腐败衰退状态,一大批原来社会地位低下的“士”阶层活跃起来开办私学,希望通过教育教化人民,挽救国家,于是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这些教育者们对当时国家的治国理政、民间的伦理道德都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各自的思想理念,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故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他们各派也相互吸收、融合,进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就来自先秦末年文化自觉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经典。这算是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或者说是最早的文化自觉运动。之后的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及全球称颂的唐诗宋词都可谓文化自觉的典范。

作为一个谦虚、自强的民族,国人一直在进行文化自觉,尤其是近代在遭到西方列强的重创后,大批文人志士开始了国家文化的反思。明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数学、天文、哲学等西方文化吸引了徐光启等学者,使得农历算法与时节合拍而没有耽误农业耕作,没有产生饥荒。清朝末年,由于闭关自守与妄自尊大使得中华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重锤。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开始从文化层面思考其原因。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始于甲午战争,代表物为梁启超等人因民族危机激发而发出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等知识分子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理性思考了中西方文化,提出了戊戌变法,对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儒家旧文化进行了猛烈攻击,提出了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以西方进化论的观点看待世间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提倡民主平等等文化理念。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更是刺激了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挽救自己的国家,唯一的出路是学习西方的科学、先进技术与文化,于是大批年青人行动起来,肩负救国的重任,远赴海外学习。新文化运动更是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特写。具有代表性的、敢于尝试创新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严肃指出评价文化的标准,不应看其国别、时间,而应视其性质是否有幸于民、有利于国。他们断言中国文化的出路只能是以民主取代专制,以科学取代愚昧与迷信。他们提倡以西方近代文化作为参照系反省和批判中国文化传统。这尽管有失偏颇,但却大大刺激了国民,解放了国民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国人的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性质、特点、作用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些文化启蒙运动启迪了国人故步自封的思想,开启了构建诚实的、进步的、自由的、平等的、和平的、创造的新时代社会。新中国的历届领导人正式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每个时期的具体国情结合,构建了科学的文化建设路径,才有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局面。

四、文化自觉是构建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中心和焦点,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交锋的舞台。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飞速发展,高品质的生活追求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文化的自觉,并通过自觉不断完善以满足大众的要求。

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给予了做人的准则,也因此得到世人认可而没有被中断。但物质化的今天,很多人被物质诱惑而疏离了做人的本原,为了自己的目的,无视诚信的存在,在施“仁”时也带目的。我们文化的“‘仁’本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文化,首先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然后把它扩充出去,推己及人,进而使天、地、人、物、我之间情感相通,痛痒相关,成为一种普遍的同情心与正义感。”④但现实中的“仁”似乎已变质,当他在实施仁爱时,是否有施舍之意?是否有得到回报之想?是否有“做好事是为子孙后人积德”之嫌?其实,现实中很多施“仁”者不妨有私心,他的爱的中心还是为了“我”,为了有形或无形的“自我好处”才有的意识或行为。再看这几年反复出现的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事件,从“三鹿奶粉”到“长生疫苗”事件,真让人困惑,这种没有人性的行为为什么还反复出现?它之所以存在,就有它的舞台和市场,难道与我们的文化没有关系?这些为者的仁爱之心去了哪里?对以上现象如果不加以改造、制止,人之爱心渐渐缺失,那么人与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如果不加以修正,何来文化的魅力,何来文化强国的构建?

中文词汇中的“参见”“拜见”“接见”以及“某某领导的讲话”和“某某专家学者的发言”中“讲话与发言”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听者习以为常的理解都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在交往中,不重契约,只重默契,规章制度限制不了人情下的“潜规则”;经济活动中只重财而不重规范,对自然知识只重效果不问规律,只重技术不顾原理;再看在日常交往中本可以轻松地直接表达的信息,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凡事只说三分,真正的含义或者说话人的目的需要听者去琢磨,揣测。因为在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中,孔子主张要“听其言,观其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禅宗则“不立文字”“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这种含蓄的交流结果是可以断章取义,然后取无对证,无形的助长了不规范,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压力,让本来就繁忙、压力大的人去咬文嚼字,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让听者费尽心思去揣摩、分析说话者的真正意图。这种人情、面子文化的结果是人的责任担当意识渐行渐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也就注重文化的自觉,不断通过学习完善自我。“文化的核心要义在于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批评、扬长避短并在不断向他方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更新“血液”,使其更有创造力和活力。”⑤中华民族一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不同的声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措施与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已在向强起来的方向转换,人民的需求已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核心,报告也指出了文化建设的路径,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思想、道德规范,同时也要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的过程。今天正确认识我国的现实,把握我国的现实需要与目标,改造吸收一切适合我国今天需要的、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强大的文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