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辉
(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河南 三门峡)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力和品质,带有明显的物理学科特性,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素。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可以在后天形成。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完善教学方式,牢固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为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竭尽全力。下面结合目前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实际,探究一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仅凭言传身教并不能培养学生形成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强化自身的物理知识和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优势,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开展“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先讲解后演示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工作。然后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探讨与交流,挑选合适的实验器材,并组装成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探究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要立刻做出回答,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终在小组中归纳总结出结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意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身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和教师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为学生单纯地讲解解题的技巧,让学生机械记住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和结论,而对这些概念、规律、结论的具体来源和发现过程强调不够,忽视了基本的物理思想、思维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能短暂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违背了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学生只有掌握概念和规律的本质,才能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牢固的记忆,顺利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将物理知识内化成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经常只对学生讲授万有引力的公式,却忽视了介绍教材内容中的月—地检验过程。教师要结合之前讲过的圆周运动规律、牛顿第三定律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来逐渐推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规律。但是这并不能够充分证明这条规律能够普遍适用于各种物体,此时,学生就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月—地检验来探究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与地球表面上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加速度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引力的产生源于地球,从而有力印证了规律充分满足“万有引力”。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月—地检验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促进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自然学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让学生参与物理实践操作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只有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实验内容才值得人们思考。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自觉地改进、调整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细节操作,充分调动自主探究物理变量之间关系的积极性,深刻感受物理变化的实质规律。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耐心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出学习中的不足,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实验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相关的实验内容,自己思考测量重心的方法和策略,并简单做一下总结,同时准备上课需要用到的实验道具。在课堂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如何确定规则物体的重心,并总结经验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进行演示。通过学生自己在课下的预习、准备以及课堂中老师总结的经验,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道具来向同学们验证测量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实践过程和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课下预习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以及掌握都是通过感知、接受和熟悉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辅相成。教师要结合现代化智能教学技术的手段,充分挖掘有利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注重物理教学的实践操作过程,强化物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