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 刘晓芳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实验能力作为重要理念。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生物必修1-3册共有实验13个、探究11个、模型建构4个。丰富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及富有个性地学习,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能保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克服实验课的耗时低效,是解决实验课课时紧、内容多、要求高的关键。
有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的教学时间,与备课是否充分,方法是否得当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讲课时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估计、对于重难点的点拨、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各种情况的估计等都影响这堂课的效率。
实验课前先动手做实验,能发现实验现象与课本不一定完全符合。教师才能发现问题或改进实验材料,才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老师不仅要课前动手做实验,还要做学生易犯的错误操作,才能在点评时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1)实验材料不同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紫色洋葱有两个品种。紫色较深、形态较长的洋葱,其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状态与课本相同。紫色较浅、形态较扁的洋葱,其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状态与课本不同,部分原生质与细胞壁分离,现象很明显。
(2)正确操作而实验现象与课本不符:“观察D N A、RN 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后细胞核内外都为紫色,细胞核内着色更浅。
(3)药品配制不合理出现错误的实验现象:“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如果淀粉溶液浓度过大,不易与唾液充分混合。滴碘液后,试管中仍可能出现蓝色。
(4)操作不规范也出现正确的实验现象:“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用斐林试剂或双缩脲试剂都能使蛋白质出现紫色反应,但现象有差异。加斐林试剂的试管要静置一小段时间才有紫色出现,振荡后显蓝色。用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时,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试管中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加热的温度60℃到100℃都可。
(1)合理安排实验课型。
2009年以来的考试说明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提高,包括能独立完成生物实验,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对实验方案做出评价和修订。考试内容包括以下16个试验,针对这16个实验,我们对平时的实验教学安排如下:
①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及材料较充足的,通常要求较高,可作为实验设计模板的实验。
a.观察D N A、RN A在细胞中的分布。b.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c.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d.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e.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f.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g.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h.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i.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②演示实验:材料较难准备,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
教学中,实验最好都能学生自己完成,但条件有限时也是可以变通的。我们把有些分组实验改做演示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虽然实验效果比学生动手的差,还是有一定成效,并且能有效的节约时间。如: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我们改做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与老师一同操作,操作过程在投影仪上放出,全体同学都看得见而且现象明显,还可以对操作实验的同学与老师提出建议。
③观看实验录像:通常是时间较长,较难操作的实验。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c.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e.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教参后都附有试验录像,对时间较长,较难操作的实验观看录像,同学们的兴趣也很高。
④课外调查:时间较长,教师指导后可在课外操作、课内交流完成的实验。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备课时,要给每节实验课制定恰当的教学任务。不是一个实验就能让学生掌握实验教学的所有任务,应把教学任务分散到每节实验课中。每节实验课侧重解决不同问题,进行逐步训练。例如: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研究7个步骤。受课时限制,每个实验都强调7个步骤不现实,学生也未必能掌握。不同实验我做了不同安排。“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侧重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侧重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侧重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侧重设计实验、分析结果。
(3)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课教师应更精心备课、更精心组织教学,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才能真正把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落到实处。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探究的影响条件有两个,让每个同学都完成两个探究有困难,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达到实验目的。如:把全班分四组,1、3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或同桌中一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一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而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效率,还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和团队精神。
(4)合理安排点评时间。
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进而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实验课时再紧,也要保证好学生动手时间。实验的点评、归纳可根据不同的课灵活安排。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完成较快,可采用个别点评与当堂全班归纳相结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耗时多,实验归纳可放在下一节课完成。用个别点评在实验课中能及时解决问题,对少数同学效果很好,又能让老师发现问题。全班归纳能把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讲解清,能让大多数同学受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生物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发现要学的知识并主动学习。“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对生物实验大都有较高兴趣,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能大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课前,我让同学们2人一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选择实验用具,在实验课自己探究,验证自己的设计,设计过程可寻求帮助。许多同学在课前拿设计过程征求我的意见。不少同学的设计并没有“按部就班”,出现了不少好的创意。如:有同学验证气体生成量时不是看气泡生成速率,而是选择在试管口套上气球,看起球鼓起的时间。这种设计能克服气泡生成速率太快而看不清的缺点。实验课点评时,我提出了同学们实验过程的不足,更多的是表扬了他们的创意。那节课许多同学不愿下课,还有同学利用中午时间完成改进的实验。这节课激发了不少同学对生物课的热情,他们经常主动问问题,自觉完成作业,个别同学的生物成绩达到年段第3名(平行班的同学)。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才能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才能成为了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学生有所进步或取得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最大指标。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等待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的永恒课题。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