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祥
(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中学,贵州 遵义)
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在不断复制前人所做的事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授课之外,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这个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是学生创新的时间。教师及时有效地设计问题,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展示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要有方向性和策略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依据教学的内容,安排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谈论解决问题,指引学生逐步培养探究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着诸多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要研究的就是相交线所形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垂直,垂直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这四个角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两个角之间的度数有着怎样的关系?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物给学生展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剪刀剪布,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就涉及到相交线和角的问题。
剪布时,用手抓住剪刀,这个过程中剪刀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使得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答案:紧握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假设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培养,不管是课本中的练习题,还是试卷中的习题,学生都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给学生设计变式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师变化问题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把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表达出来,遵循从简单到容易,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动手动脑的行为是有好处的。
数学相对来说是一种逻辑性比较严谨的学科,传统的数学课堂一般都是比较严肃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就是一种问题的呈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这样的教学情境就涉及一个问题,教师的解题思路展示出来了,但是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呈现出来。如此这般,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实时互动,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习形式多样化。
例如,学习“有理数”知识,选择“翻牌游戏”作为创新思维平台,师生游戏互动,设每次翻n张,一共有n张,开始全部正面向上(向下),翻牌的次数不限制,问能不能全部变为向下(向上)?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潜力,运用有理数中-1和+1的知识,展开解答。留给学生可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创新思维平台,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探究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涉及结合实际问题开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把握知识原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中去探究体验。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创新思考和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